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pdf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

·专题论文· 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 罗志田 内容提要 陈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的一段自述向存争议,其所涉及的古典与今典, 迄今尚乏共识。遵从陈先生自定的标准,要确定其所用何典,目前似不可能;其全句的准 确意思,或亦不必“论定”。但仍可钩稽相关论述,借诠释此语之机,探索其思想学说,期对 其治学处身之道,有稍进一步的“了解之同情”。从其对中西体用关系的处理,可看出他关 于“国粹”的开放观念。他一生基本研究中国历史上文化碰撞和文化竞争明显的时代和议 题,以“法后王”的取向,作“古为今用”之尝试,希望能对当代中外文化融合有所推进,体现 出一个学人极有分寸的“爱国济世”之苦心。 关键词 陈寅恪 中西体用 国粹 民初思想 古典与今典 陈寅恪的文字表述向存争议,部分因为其学术自定位偏于学术的“提高”,而无意于“普及”,故 所论多针对有造诣的学人,较少针对一般读者。①而其行文也未必像一般认知的那样缠绕,不过稍 更注重余音绕梁一面,与今日文尚简白之世风不协。读书而不思之人,或难体会其深意。其实陈先 生常在文字活泼上下工夫,有时兴之所至,还会故作“戏言”。②不过他在试图活泼之时,仍不忘文 字之工拙,无意为大众说法;其出语半庄半谐之间,往往隐含深意,甚至故意考校读者的解悟能力。 不过,陈先生此类文字,亦常在文中预留破解之启示。若稍用心玩味,则其文字意趣之隽永,或尚在 多数人之上。 非常有意思的是,尽管陈寅恪曾特别提出:“解释古书,其谨严方法,在不改原有之字,仍用习见 鬻本文一些初步的思考,曾于拙文《陈寅恪文字意趣札记》(《中国文化》第22期,2006年5月)中简略述及,后因撰写与陈先生 相关的清华考试风波事,泛览其著述,觉此事尚有可进一步申论之余地,相关见解以此文为准。又此文曾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近现 代中国文化与社会”课上讨论,诸生惠我良多,谨此致谢! ①余师英时已指出,陈寅恪“是不肯、也不屑与时风众势作口舌之争的学人,更没有提倡理论与方法的通俗兴趣”。参见其 ‘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收入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69页。 ②陈寅恪曾撰文为韩愈之“以文为戏”辩,他以为,若“就文学技巧现之”,韩愈那几篇语涉神怪之谈、“邻于小说家”的文章。 “实韩集中最佳作品”。更引柳宗元“俳又非圣人之所弃”的见解,将此类“文备众体”、兼具“史才、诗笔、议论”的表述方式上升到 “有益于世”的高度。陈寅恪著.程千帆译:《韩愈与唐代小说》。《陈寅恪集·讲义及杂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 440一443页。这样的眼光。或可视为陈先生活泼文字的注脚。 24 万方数据 罗志田/陈寅烙的“不古不今之学” 之义。”①但他自己的袭述,尤其涉及文化层面的古今和中外时,又不时采取一种“不改原有之词, 转用新出之义”的方式,常从一些成语的字西义或历史掌故的诠释渊源等方面,引申指谓某种意味 模棱丽语涉双关的历史现象和个人心态。 例如,在其隋唐史二稿中,陈先生曾两以“有教无类”一语来概括中古种族、文化之互动,借其字 藤义来表述“教”重于“类”的深意。历史上的种族与文化是陈寅恪终生一以贯之的少数核心观念, 他特别强调黼汉之分予“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视为“治吾国中吉史最要关键”。前 些年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活学活用”,此语足以当之。其意义不可谓不庄重,然仍不能不说是“以文 力戏”。② . 这些自刨的婉转表述,多蕴涵着时空的转换,在不违背学术戒律的基础上,常以曲折的方式表 现书生执笔报国的私衷;用今日的话说,其实就是学术“为现实服务”。对此类表述,陈先生感觉满 意时会屡薅之,戳指谓耀近的状态。如他曾两泼“菲驴非马之圈”指淆鄯将改赣换代,悉以“不夷不 惠之间”表明其对本朝和将临之新朝的“处身”之道(详另文)。不过,这类“戏言”真有些像胡适幼时 所闻《神童诗》中“人心曲曲湾湾水,世事重重叠叠山”一联③,太过委婉;数度俯仰曲折之后,一般 读者或不免迷茫,两难为知音。 陈先生另一含蓄表述,即其在1933年自谓“平撤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 论近乎(曾)湘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