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6日{星期二}【阅读171之三{总123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文档.doc

2016年12月6日{星期二}【阅读171之三{总123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文档.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年12月6日{星期二}【阅读171之三{总123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文档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作者:曾枣庄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6日 06版) 【光明论坛·温故】 2014年9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说:“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学习,强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正是得益于这种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出自苏轼《稼说送张琥》一文。“说”是古代的文体之一,类似于随笔式的论说文。以“说”为体的文章常以比喻说理,苏轼此文亦不例外。文章虽言学,却从种庄稼说起:富人田多而肥,故能按时耕种,庄稼成熟了才收割,不仅能保全地力,收获的庄稼还很好,“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而穷人地少,耗竭地力养家,地力枯竭,庄稼产量低,质量差。 接着,苏轼从养地说到养才。他认为并不是古人之才大过今人,而是古人善于自养其才,通过学习,由弱而刚,由虚而实,具有真才实学之后,才慢慢有所表现。因此,苏轼希望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就是一个通过学习广泛积累的过程,约取则是在博观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犹如种地,只有养好了地力,种出来的庄稼才好才精。苏轼这篇不足500字的小文,深入浅出地点出了人才培养、自我修养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其中深刻的道理。 其实,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哪里又局限于种地养才呢。 做人应不应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然应当。做人之博观,在于纵观古今中外做人、为人之成败得失,近视当今芸芸众生之人生百态,何可赞?何可贬?何可学?何可弃?学要学其精华,取要取其精华。厚积什么?厚积做人、为人的能力和实力,只有具备了做人、为人的能力和实力,才谈得上回馈社会、回馈他人,社会、他人也才可能认可你、回报你。如果没有能力和实力回馈社会、他人和家人,又有什么资格怨天尤人,叹息命运不公? 做事应不应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然应当。做事之博观,在于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应当通过广泛的知识估量这件事的价值,应不应当做?在于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应当通过广泛的知识了解前人在这件事上都做了些什么,做到哪种程度,用了些什么样的方法,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决定做不做、怎样做。只有这样,我们做的事才会有价值。 做学问应不应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然应当。做学问之博观,在于对选题的研究状况先做源头性的梳理,哪些可做,哪些不必做。确定了选题,不要只看前人的研究,人云亦云,人不云亦不云。而是要首先查找第一手原始资料,精读精研原始材料,把你的感觉变成倾向,把你的倾向变成观点,把你的观点变成结论。哪怕你的观点结论有待商榷,哪怕你的观点结论不为人所赞同,但也算是开始做学问了。 苏东坡十个字,说尽了古今多少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其实这道理并不深奥,难的不是我们不懂,而是很多人虽懂却不这样做,或者只是要求他人而不要求自己。“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做人、做事、做学问都会很漫长、很寂寞、很辛苦,与现在很多人喜欢的短平快等相去甚远。读东坡此文,品东坡此语,仿佛他早就预知我们的问题所在似的。(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 走进古典诗词的另一种路径 作者:蒋椆媛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6日 10版) 《诗说新语——李白们是怎样作诗的》是一本由野莽撰文、聂鑫森配画的解读中华古典诗词的助读性读物,旨在用轻松的语言讲述中华著名诗篇诞生的秘密。 该书在编排版式上,将作者简介、原诗、注释、韵译排列在旁,注释简洁明了。书中还通过整首诗篇的韵译,用明白晓畅的韵语,带领读者直入诗词的意境。可以说,这些已经满足了一本中华古诗词助读性读物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大多数这类读物能做到的。书中为每首诗所配之画,出自有“三绝诗书画”之称的聂鑫森之手,这次他一鼓作气画了50幅极其有趣的古人风情画。读者可以在领略中华古诗词意境的同时,借助图画的形式进入诗词的意境。 本书表现了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也展示了其旁征博引的渊博,作者的价值判断不露声色地体现其中。作者还将视野延伸到诗人所处的大时代,展现个人的际遇,诗人之间的友谊、交往。从书中可以看到古代文人与时代交汇的广阔空间,纵横交错,看到他们在这样的世界里袒露的胸襟、情怀、风骨,看到在他们身上展现的传统文化之美。诗人的形象因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而生动,图书因丰富而生动的奇闻趣事而好看,正体现了“功夫在诗外”。 或许,野莽这种活泼风趣的风格,从严肃的学术著作角度和立场来判断,不够严谨,甚至有人会担心这份散漫夸张引人误入歧途。“尽信书不如无书”,会读书者不会死读书,何况野莽在自己的文章中已经说明了:“以上或是来自野史,未必真实……”这种将高深学问、文化精义,寓于浅显活泼解说中的助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