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组织创新课程大纲
組織創新課程大綱 2012/01/16
熊瑞梅
組織創新主要在研究各種不同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如何在組織與工作中創造其新的價值(worth)。創新價值的建構是一個複雜的社會過程。創新在21世紀全球資本主義盛行的時代中,成為高等教育、高科技產業發展、及國家競爭力衡量的重要能力,及盛行的集體信仰。許多組織投入大量的資源來提升組織創新能力和評量組織創新能力。組織經營的主要創新價值,在於增強員工創新能力,及管理創新帶來的組織變革與變遷與彈性模糊社會空間的治理能力。換言之,組織在組織間的全球跨組織跨時空的網絡策略佈局,或組織管理內部員工的分工與互動關係時,應該允許價值創造的多重邏輯觀點及不確定性的存在。因此企業組織或企業家都應該學習駕馭跨組織、跨部門和跨不同社會圈的heterarchy的結構,而不是創統的功能性的穩定科層組織結構。當組織面臨危機時,往往也是轉機與創新的情境,組織創新強調組織和個人在面對高度不確定性的情境下,如何探索新的組織資源整合的結構,駕馭多重邏輯和多重團體的認知不一致(dissonance of diverse principles),和個人知識分享和創新的能力。
人類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企業家精神是典型的組織創新能力的表徵。這種精神普遍存在於社會主義國家轉型成市場經濟,東亞社會的後進發展型國家的資本主義形成,或西方文藝復興後的資本主義興起的經驗中。在市場形成過程中最核心成功的企業家及其從事市場行動的各種類型資源組合創新策略網絡結構模式,才是企業家得以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歷史的演化網絡中,不斷地進入有利的競爭位置,創造相對較佳的經濟表現,進而帶動整個市場經濟系統的累積演化。人類社會邁入21世紀,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活動,不論是農業生產、生物科技和電腦資訊相關的網絡空間的經營,半導體產業等高科技的全球在地人才與生產分工,都不斷地在創造新工作。這些新興的工作需要的是知識的創新能力。哪些社會結構條件有利於這些在工作層次上的創新能力。可見組織創新是存在於企業在組織間網絡中搜尋可能有的策略聯盟和資源重新組合的機會;同理,也可在組織內部重新設計部門間和工作資源組合的方式,以期促使員工成為更具有知識創新能力的工作者。
組織創新理論往往是解釋組織變遷的一個複雜系統、多元價值與網絡動態變遷的一個理論。隨著現在企業在競爭激烈及網路發達的知識經濟社會。企業家在組織和個人層次都不斷地在全球在地的知識系統或空間中,搜尋可能的合作對象。但在全球搜尋的過程中,在地經濟場域的網絡連結和制度仍然是在全球市場競爭時很重要的關鍵機制。本課程的組織創新理論是沿著這樣的思維邏輯發展。在資訊社會中,搜尋合夥人,搜尋供應鏈商或生產網絡,或金融網絡或服務網絡都是知識經濟的網絡結構很重要的活動與生活。搜尋點子和策略的過程是一種創新的過程,也很類似學術界從事研究搜尋新想法,和新的設計過程。及如何使用各種方法達到創新生產力。創新是將不太搭配的或連結的聚集重新組合起來,產生混和資源的組織結構。這種結構充滿了異質化的價值評價。
由於近代社會學家針對組織創新有全面深入理解的社會學家很少,David Stark 是少數持續發展自己的組織創新理論,其論文經常刊於美國頂尖期刊,並獲得美國社會學會研究論文獎項。故這堂課,將先詳讀David Stark近年來出版的書籍──The Sense of Dissonance: Accounts of Worth in Economic Life及其相關重要英文論文作品。此外,本課程也將加入一些台灣學者在創新研究的作品,並進行組織創新理論應用的反省與批判組織理論的限制,及想像台灣學者在處理創新研究議題時,切入的理論角度和限制。設法提出進行台灣組織創新研究時,可能的理論與研究方法的路徑。
本課程也希望引導學生善用既有的資料庫來分析創新相關的議題。創新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可以透過組織和社會互動過程中增強其整合資源,將組織與個人應付環境的能力和生產力提升的能量(capability)。創新能量增強需要仰賴組織和個人層次的相互影響。在組織層次可以分析的資料,例如:政大科管所主導的產業組織創新調查,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中的學校為單位的教學組織間的發展特色與行政管理的調查。也可以使用本人多項調查資料進行期末研究報告:台灣半導體組織間網絡的創新檔案資料,加工區和科學園區的公司人力資源組織創新追蹤調查資料,加工區和科學園區四家公司的各層級員工的知識分享與創新的資料。
在個人層次的資料分析上,也可以使用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分析學生創新能力如何形成。高等教育資料庫長期為科學園區進行工程師創新能力的教育與勞力市場的調查。這些資料庫的分析與研究都是有助於在組織和個人層次增進台灣社會創新研究的理解,也有助於我們對創新的在地化知識的反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