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犀融金石 安處放天机.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燃犀融金石 安處放天机

燃犀融金石 安處放天机之所以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来楚生先生篆刻创作在现代印坛所达到的历史高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凸现出来。而他又是一位善于总结到理论的创作家,《然犀室印学心印》既是他多年的创作心得,也是他对篆刻艺术创作探索的思考总结。既有微观上的个性细节关照,更有宏观上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以心相印,印为锥颖,可说是解读来楚生篆刻创作风格的不二法门。 来楚生(1903—1975),原名稷勋,号然犀。别号很多,有负翁、一枝、木人、非叶、楚凫、怀旦等,晚年更字初生,亦作初升。书斋名有然犀室、安处楼。浙江萧山人。是诗、书、画、印皆擅胜场,功业斐然的艺术巨匠。其写意花卉清新朴茂、笔墨简练、格调隽逸,在现代画坛上独树一帜。书法拙中寓巧,草书和隶篆朴茂灵动,最为世人称道。篆刻远师秦汉,近踵吴熙载、赵之谦、吴俊卿、齐璜等大家,而能不落前人窠臼,自出新意,开创一代印风。其肖形印更是融汉画像、古肖形印为一炉,在印坛上冠绝古今,无出其右。钱君匋先生云:“来氏刻印七十岁前后所作突变,朴质老辣,雄劲苍古,得未曾有。虽二吴(指吴熙载、吴昌硕),亦当避舍。齐白石自谓变法,然斧凿之痕,造作之态犹难免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能独立称雄于印坛者,唯楚生一人而已。”可谓确评。 来楚生比吴昌硕更为开明进步的地方,是因为他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然犀室印学心印》。尽管对于篆刻家来说,作品永远是第一位的,让作品自己证明一切。就此层面而言,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等篆刻巨匠们的“作而不述”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是,就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惯性而言,我们更需要能直接指导艺术创作的务实理论。三言两语感想式的即兴发挥,后人难免望文生义,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然犀室印学心印》现有二个版本,文字叙述多有不同。一是《书法》1980年第二期、第三期连载的墨迹文本。约2500余字,书风有黄道周楷意,行笔劲峻,峭拔秀丽。为本文着力论述版本。分列印面、边阑、疏密、线条、浅深、章法、刀法、逼边、款识、选刀、品式、择石、停匀等十三则论述;二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然犀室印学心印》,为钢笔彩印版本。童衍方先生认为后者“此书经先生不断锤炼充实,最后以钢笔写成这部定稿本”。定稿本包括《然犀室印学心印》和《秦汉窥管》两部分。《然犀室印学心印》分列篆与刻、铸与刻、临摹、章法、呼应变化、刀法、线边面、中偏锋、内容、取材、署款、磨印与磨刀、钤印等十三则印述。《秦汉窥管》分列浑朴自然、疏密虚实、整齐匀称、统一调和、呼应得体、随形布局等六则秦汉印简析。值得慨叹的是文中所附42方印例,均为来楚生从神州国光社出版的《簠斋手拓古印集》(一说《十钟山房印举》)临摹所得,形神不爽,足以乱真。《然犀室印学心印》虽然只是篇短文,有些像老师上课的提纲,但却闪烁着来楚生篆刻艺术家智慧的光芒,是当代篆刻创作理论不可多得的具有指导性实践性的重要论著。如此拽文,无非是想引起读者们的高度重视,身边的本土的文化积淀是我们艺术创作须臾不能离开的土壤。来楚生篆刻创作的成功,来自于他对篆刻创作技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然犀室印学心印》基本上就是“创作心经”,全为创作家语,非精研篆刻技与道,不能有如此妙语。 下面以墨迹文本为论述主干,参以定稿本异文新见,结合印例,包括来楚生篆刻作品,试着作些深入浅出的对照分析。 印面 印面磨时必须平,刻时或可使之不平。不平则印面着纸有轻重,而印泥之色有浓淡矣。轻重分而变化出,浓淡见而笔墨生。赵悲盦尝云:“古印有笔兼有墨,今人但见刀与石。”盖只知于笔划肥瘦中求笔墨,而不知于印面高低上生变化也。试观古印若有若无处,即印面不平之一证。印面使不平,其法有二,或以刀柄擦之,或以锉刀锉之,各随其便耳。 关注印面和关注印面的宣纸钤盖效果是现代篆刻审美使之然。“古印若有若无处”在古印是伤残是品相欠缺,在今天的篆刻创作就是虚实就是阴阳。可以分轻重,可以有肥瘦,可以见笔墨,可以现性情。这个审美转换过程在今天仍有强调的必要。这是篆刻艺术独立的基础。否则,还真的比较难回答“篆刻,为什么呢?”他列举方法有二,如果从唯美是从的角度推而广之,方法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的。具体到是用工具磨擦印面。什么工具?随便!刀、挫以外的工具也是可以的。譬如钢筋头、破鞋底之类的,软硬都行。什么时候磨擦,随便!是先磨擦再刻,还是刻好了再磨擦,还是边刻边磨擦?不要问那么多啦!怎么高兴怎么弄。艺术创作本来就是件愉快轻松的游戏。只要能使印面不平,达到最终审美效果,就行。如果你不会刮又不愿擦,又想取得印面不平的效果,怎么办?法外之法还是有的。可以用宣纸头破布之类的,在已蘸好印泥的印面上择其虚化处,相机行事,擦去或蘸去多余的印泥。效果一样,只是难度大一点,比较难以掌控,且不容易得到相同的印花。印面不平就可以了吗?还不行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