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网站涉华报道词汇偏见研究.docVIP

《纽约时报》网站涉华报道词汇偏见研究.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纽约时报》网站涉华报道词汇偏见研究

《纽约时报》网站涉华报道词汇偏见研究引言 近年来,对于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热点。《纽约时报》作为美国高级严肃刊物的代表,其在全世界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自然成为该领域研究中的重点。但过去对《纽约时报》的研究大多数是从文章的主题、观点等方面进行篇章、句子层次上的分析,在词汇层次上的偏见研究数量十分稀少。本文将采用梅里尔(Metrill)的“词汇偏见”框架。从词汇的层次,对2008年12月1日到2009年4月30日《纽约时报》网站上的涉华报道随机抽样进行偏见分析。从而了解美国记者对于中国的态度和立场,探讨中国在美国主流媒体中的形象。 理论框架和样本采集 1965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教授约翰(noun bias)、形容词偏见(adjective hias)、动词偏见(verb bias)、副词偏见(ad-verbial bias)、露骨表达[0utright opinlon)等。名词偏见指的是用带有偏见性的名词,正面的如“主管”(execufive),负面的如“煽动者”(instigator)。形容词偏见指通过褒义或贬义的偏见性形容词来对一个事物进行描述,正面的如“充满活力的”(eHer-getic),负面的如“专横的”(bossy)等。动词偏见用来描述带有偏见性的动作,正面的动词如“预示”(heralded),负面的动词如“夸耀”(flaunted)。副词偏见指的是带有偏见的、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副词,常常是对形容词偏见的修饰和加深,比如专业地(professionally)、讽刺地(sarcastically)。露骨表达(outright opjnion)指一种带有强烈主观偏见的直叙写作手法,指新闻记者对某一特定报道对象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以影响受众的认知。 本研究以《纽约时报》网站为对象。在2008年11月1日到2009年4月30日6个月内发表的文章中随机抽出51篇主题与中国相关的文章进行研究。抽样完毕后,笔者按照梅里尔的框架对文章逐一进行文本分析。首先,分别从名词偏见、形容词偏见、动词偏见、副词偏见、露骨表达等5个维度对词语进行正面和负面的分类,接下来对这5个维度的正面、负面词语进行频数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研究结果 名词是对人物、事物的概括。因此,带有偏见的名词则更能表现出记者、编辑对中国的成见。对抽样文章进行名词偏见分析的结果显示:在《纽约时报》涉华文章的样本中,有46%的文章使用了带有偏见性的名词。其中,有38%的文章带有负面性的名词,8%的文章带有正面性的名词。正面性的名词多集中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如描写敬老院住房的舒适程度如同在温室_(conservatory)一般;负面性的名词多出现在政治军事和社会问题上。如丑闻(scandal)、镇压行为(crackdown)、腐败(corrupfion)、受贿(bribery)、诈骗(swin-cue)。因为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纽约时报》在描述中国经济时,也用了一些负面性的名词,如萎靡不振的情况(malaise)、短浅的目光(shortsightedness)。可以看出,本次研究中《纽约时报》涉华文章样本中偏向负面的名词明显多于偏向正面的名词,这与周宁2007年对美国四大日报的研究结泉相似。在周宁的研究中。616个样本中“有173篇出现了名词偏见。其中。出现负面名词的文章数高达142篇,占该类型文章总数的82.1%”。美国媒体的涉华报道多采用负面框架,因此会在其文章中高频率地使用负面偏见名词。 新闻报道中的形容词和其形容对象一起,能够反映记者对报道议题或新闻对象好与坏、善与恶的态度。在《纽约时报》涉华文章样本中,有30%的文章使用了带有偏见性的形容词。其中20%的文章使用了带有负面性的形容词。仅10%的文章带有正面性的形容词。正面性形容词主要用于形容中国近30年的经济成就,如有活力的(vigorously)、积极的(active)、印象深刻的、强大的。而负面性形容词一方面形容中国近几个月的经济低迷,比如形容某些行业的发展是病态的(ailing)、中国经济恢复之路是崎岖的(bumpy);另一方面渲染矿难、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如致命的(deadly)、不祥的(in-auspicious)。 由于动词和副词的搭配表意明显,读者很容易从“动词一副词”组合中判断记者的态度和立场。研究结果显示仅有4%的文章使用有正面性的动词。主要用于肯定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经济成就。例如成功实现(succeed)、赞扬(applaud);另外。有18%的文章使用了负面性的动词,主要用于军事、社会等议题,如威胁(threaten)、袭击(intimidate)、镇压(suppres)。因为副词只用于加强形容词或动词的表意,所以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