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揭开篆刻艺术的神密面纱
篆刻的艺术与技术 理 论 篇 篆刻,俗称“刻图章”或“刻印章”,由于其印文多用篆书,而且先写后刻,所以叫作“篆刻”。 篆刻分写篆和刻字两大部分,其中写篆就是书法。所以,篆刻和书法关系极为密切,况且书法作品上如果没有作者的印信(印章),将是不完整的。由于篆刻和书法密不可分,所以,经常两者相提并论称“书法篆刻”,或有时将篆刻包括在书法之内,但严格讲,篆刻应该是一门独立于书法的古老艺术形式。篆刻艺术源远流长,迄今也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传统的篆刻学习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因为印石比较小,加之方法独特,讲究写篆、临印、布局、渡稿、用刀和边款刻凿等,所以一般人不容易学习和掌握,似乎有一种神秘感。元、明以后,书画家发现钟乳石等可以刻印,从而改变了千余来年由官方铸印的一统局而,篆刻艺术从此进入书斋,文人治印蔚然成风。但篆刻艺术的解放似乎还不够彻底,还没有完全被书画学习者所了解和掌握,主要原因是篆刻艺术的学习方式过于陈旧和狭窄,被称为“书斋艺术”或“个体艺术”。 ■ 了解和认识历代篆刻发展的历史■ 阅读和欣赏历代篆刻经典作品■ 分析和研究历代篆刻作品的艺术形式■ 提高自己对篆刻艺术的艺术感悟能力 1. 战国古玺2. 秦汉玺印3. 魏晋及唐宋元印4. 明清流派篆刻5. 近现代名家篆刻 ——印章的源流发展 (一)、篆刻的称谓、起源、用途与发展 我国的篆刻艺术是从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印章的称谓,从古到今有过多次因时而异的命名。文献记载:“印,执政所以持信也。”’注重印章的持有和信用作用。秦以前,上、下统称为“玺”(古字即鉨,初用以佩持,执以为信,是佩带者政治身份和行政授予的权力凭证。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政治家苏秦曾佩六国相印,证明那个时期的官吏佩印已经形成一种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的称呼为皇帝印章所独用,一般人只能称“印”。到了汉代,皇帝、皇后和诸王等贵族所用的印章称为“玺’”,官印和私印里又出现了“章”、“印章”和“印信”等名称。唐代创用“宝”。宋元以后,官、私印里又出现了“记’”、“朱记”、“合同”、“押’”、“符”、“契’”、“图章”、“戳子”等等名目。到了明清时期篆刻流派兴起,始称印章为“篆刻”。 根据对古代印章和文献资料的分析,印章的出现和使用,大致始于春秋、战国之际。这个时期,奴隶制社会走向衰落,封建社会萌芽。在这种动荡变革时期,政府机构内的成份复杂。为表明身份,履行职能,沟通上下,就得设法采用一种象征性的物件,来证明身份和权力。于是,印章应运而生。正如《后汉书·祭祀志》所载:“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贸易、人事交往等各方而的需要,印章变得不单是国家权力机构中必备的凭证,也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广泛采用的检验凭证。 (二)商玺 据考古资料证明,目前我国最早的印章出现在商代,和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一样古老而悠久。根据著名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双剑簃古器物图录》中所述,安阳殷墟出土的三件商代铜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印章,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徐畅先生根据甲骨卜辞及铜铭族徽文字资料加以考证,认为这三方玺印是商代武丁到祖庚朝诸侯的权力信物。 这三方玺印的特点是:①都是方形,有边框;②文字安排注重对称;③富有装饰性,粗犷朴素,具有图案装饰美。 (三)春秋战国玺印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手工业渐趋发达,玺印的用途也逐渐扩大,制作出很多玺印。形无定制,有大有小,有方形也有L形,分为官玺、私玺、词句玺、肖形玺。印材有金属、犀角、象牙等。使用的文字除秦国用的籀文外,其他六国的文字各不相同,且多半与战国青铜器铭文相合,许多玺印中的文字难以认识。古玺上的文字有朱文、白文。朱文玺印笔划纤细,皆出自铸造,而白文玺则有铸有凿。在章法上参差错落,长短有致,能于散斜中取得平衡,白文印多有界格。 安吕里玺 这是一方楚系玺印。笔画较粗,以圆曲线为主。“玺”字左边“金”的写法为楚系文字特有的写法。“昌”字上而的“日”字连在一起,形成了印而中最大的一个白点,让人感到了明显的轻重对比。“昌”字下边的“日”刻成一个“U”字,整个字稍微向右倾斜。“里”字的上部刻的比较圆转,下而两横,一长一短,则拖起上而的部件。这方印中的“安”字与晋系“春安君”中的“安”字写法明显不同,上而的“宀”写得很短,并没有把下边的“女”字包起来,形成了一种别样风格。印中四个字离上、下、左边框都很近,空出了右边的一块红,使整个印而留有透气之处。 春安君 这是一方晋系官玺,属于封君玺,现藏上海博物馆。此印基本以直线为主,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