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一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湘教版必修1).ppt

湘教版必修一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湘教版必修1).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湘教版必修一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湘教版必修1)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中有哪些圈层? 2、各圈层间通过哪些循环使彼此间进行联系与作用的? 圈 各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大气 生物 地貌 水文 土壤 材料: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mm。主要原因是距海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思考:那么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呢? 水文 地貌 土壤 气候 生物( 植被)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干旱 发育差 肥力低 风蚀地貌 河流少 内流河 少数耐旱植物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从有文字记载,黄土高原就属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明清 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森林只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思考:1、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使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度砍伐、开垦、放牧等 水土流失 植被破坏 河流:含沙量加大 生态恶化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二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2、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河流上中游砍伐森林 河流上中游水土流失 河流含沙量增加 下游河道泥沙淤积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洪涝 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河”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盐渍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三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影响其它地区的地理环境 例:“砍伐森林”或“植树造林”来说明。 例:我国西北内陆的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和地貌等要素的相互关系 例:“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带给黄河下游的影响” 实践活动: 植被破坏 河流:河流含沙量增加;水位季节变化大,易发生洪涝灾害。 地下水:渗入的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降低 动物:失去栖息地,被迫迁移。 土壤:有机质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变贫瘠。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下水 风化壳 岩石圈 土壤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土壤联系了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所以,土壤成为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从土壤的形成过程就可以反映出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以土壤的形成为例 2、影响因素: 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人类活动等 1、成土过程: 裸露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风化作用 低等生物 高等植物 人类活动 耕作土壤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阅读教材,思考: 1.何谓成土母质? 2.成土母质和土壤有何区别和联系? 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区别: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有肥力。 而土壤具有肥力。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极其重要影响。 物理性状: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母质颗粒较细 土壤质地较细(粉砂、粘粒多,砂粒少) 母质颗粒较粗 土壤质地较粗(砂粒多,粉砂、粘粒少) 化学组成: 母质的化学成分,决定土壤中化学元素和养分。 基性岩母质 土壤中铁、锰、镁、钙含量高(钙最高) 酸性岩母质 土壤中硅、钠、钾含量高 (二)气候与土壤 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深厚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荒漠土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水分缺乏,石灰表聚明显。主要分布在内陆腹地和干旱地带,属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东北黑土 南方红壤 西北荒漠土 红壤呈酸性,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原因是分布在高温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被大量分解。 灰化土剖面 (大兴安岭北端寒温带针叶林中) 砖红壤剖面 (海南岛热带雨林中) 活动: 同样位于森林环境下,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土壤? (二)气候与土壤 1、气候对土壤的直接影响: 1、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