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赤壁赋 实用
关于“乌台诗案” 北宋元丰二年,因苏轼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被贬调湖州。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话。当时朝中政敌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同时有人举出苏轼的其他诗作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予以定罪。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指出下列句子的活用现象 名作状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侣鱼虾而友麋鹿 3.正襟危坐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方其破荆州 6.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7.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名作状 使动用法 名作动 名作动 一词多义 1.歌 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 … 倚歌而和之 2.望 七月即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3.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4.如 5.之 6.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 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扣舷而歌之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7.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些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动词,唱 名词,歌词 名词,歌声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动词,眺望 动词,攻下、攻占 名词,下面,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动词,像 动词,往,到 助词,取独 助词,的 代词,它 助词,不译 动、形容词尾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吗” 介词,在 介词,在 介词,表被动 介词,从 音节助词,不译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课外延伸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 * 赤壁赋 苏轼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对诗、词、歌、赋、书法、医药、禅理、哲学等均有涉猎,学识广博,尤其在诗坛、词坛、散文上更是成就卓越的大家。 黄庭坚 (诗) 辛弃疾 (词) 欧阳修 (散文)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唐宋八大家” “苏黄” “苏辛” “欧苏”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