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海图书馆藏《史通》明刻本述略
上海图书馆藏《史通》明刻本述略[摘要] 《史通》现存主要有明嘉靖十四年(1535)陆深刻本和万历五年(1577)张之象刻本两大刻本系统。上海图书馆藏“明刻本”、“嘉靖十五年陆深蜀中刻本”、“顾千里校跋嘉靖十五年陆深蜀中刻本”三部实为嘉靖间翻陆深刻本;万历五年张之象以翻陆深刻本为工作底本并据宋本重新校刻,纠正了陆深本之误,是目前较好的版本。万历六年书坊胡东塘覆刻张之象本,版式、内容略异。万历三十年张鼎思据陆深本重刻于江西,对陆深刻本改动颇多。
[关键词] 陆深 张之象 胡东塘 张鼎思 覆刻
刘知幾《史通》自唐中宗景龙四年(710)成书以来,历经传抄刊刻及评释删削,现存主要有明嘉靖十四年(1535)陆深刻本和明万历五年(1577)张之象刻本两大刻本系统。明万历三十年(1602)张鼎思据陆深本重刻于江西,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纂修《四库全书·史通》据张之象本抄校,民国八年(1919)商务印书馆据张鼎思重刻本照相石印《四部丛刊·史通》。兹以上海图书馆(以下简称“上图”)藏《史通》明刻本为中心,对《史通》版本进行梳理和考辨。1 嘉靖间四川翻陆深刻本及吳越翻陆深刻本
陆深(1477-1544),字子渊,号俨山,华亭人。弘治十八年进士。累官至四川布政使。卒谥文裕。嘉靖十三年甲午九月十九日,陆深自江西右布政使迁陕西右布政使,嘉靖十四年乙未二月十八日,自陕西右布政使迁为四川左布政使,嘉靖十五年丙申十二月十九日,迁光禄卿[1]。陆深任职江西时,王舜典以蜀刻本惠之,后任职四川,据蜀本重新校刻《史通》,稍为精善。陆深《题蜀本史通后》:“嘉靖甲午之岁参政江藩时,同乡王君舜典以左辖迁自川蜀,惠之刻本,读而终篇,已乃采为《会要》,颇亦恨蜀本之未尽善也。明年乙未,承乏西来,得因旧刻校之,补残剜谬,凡若干言。又订其错简,还其缺文,于是《史通》始可读云”。
“明人凡刻古书,多以私意窜乱之,万历以后尤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杨氏易传》)。《史通》在宋代之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但是明代以降,随着士人对其逐渐重视,遂出现大量刻本和抄本,翻刻本也随之产生,川蜀、吴越等地皆有翻刻本,且版式、内容不同。初步判断,上图藏“明刻本”(书号线善790328-331)实为嘉靖间四川翻陆深刻本,“嘉靖十五年陆深蜀中刻本”(书号线善834057-60)、“顾广圻校跋嘉靖十五年陆深蜀中刻本”(书号线善T1244-47)实均为嘉靖间吴越地区翻陆深刻本,皆非陆深刻本。
1.1 嘉靖间四川翻陆深刻本(书号线善790328-331)
《史通》二十卷,上图著录为“明刻本”,一函四册。书高27.6厘米,宽17.5厘米,版匡高19.7厘米,宽13.6厘米,半叶十行,行廿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书中多处文字漫漶不清。卷首依次为《史通序录》、《史通上卷目录》,卷末无跋。《史通序录》卷端有“可玄书屋”、“太常博士”、“沈慈之印”、“曾在云间归园沈氏”朱印,《史通上卷目录》有“子清”、“臣澄私印”、“徐乃昌读”朱印,卷一卷端有“十峰父”、“沈慈印”朱印。此本经沈慈、朱澄、徐乃昌等递藏。
卷五《因习上》第十八“迁殁后亡龟”至“史职”之间缺一叶。卷七《鉴识》第二十六重出,有两篇《鉴识》第二十六,第一篇共七行,为重出之衍文;第二篇删去了“逮汉史继作”之上的“故知割席不敢视夫以圣公……诚智士之明鉴也”,且末附陆深按语。
是本与南京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台湾“国家”图书馆藏陆深刻本版式行款相近,字体风格相似,但内容略有不同。版式不同主要表现在版心,是本叶数多在版心双横线之上,而后三馆藏陆深刻本叶数在双横线之下。文字内容亦有不同,卷一首行“往”,浙大、台湾“国家”图书馆藏陆深刻本作“徃”;卷一首叶“為”,浙大、台湾“国家”图书馆藏陆深刻本作“爲”。断口无相同规律,故是本与浙大、台湾“国家”图书馆藏陆深刻本并非同一版本系统,亦即此本非陆深原刻本。又文中不避“钧”、“常”、“洛”等明帝讳,当为嘉靖、隆庆间刻本。且文中字体为颜体字,故而初步判定其为嘉靖间四川翻陆深刻本。
1.2 嘉靖间吴越翻陆深刻本
上图藏“嘉靖十五年陆深蜀中刻本”(书号线善834057-60)、“顾广圻校跋嘉靖十五年陆深蜀中刻本”(书号线善T1244-47)两部,版式相同、断口相同、内容相同,故可判定为同一版本,是初印本、后印本的关系。由于顾广圻未见到陆深刻本,故而误判,实为翻刻本。以上两部刻本字体均为典型宋体字,故而初步判定为吴越地区翻陆深刻本。是否删去《鉴识》篇陆深按语,为鉴定陆深刻本和翻陆深刻本的重要依据之一。毛俊仪《略谈陆深蜀刻〈史通〉本鉴定》[2]一文对此有详细考订。南图藏陆深刻本首卷卷端题“《史通》卷第一”,次行题“内篇”,行下均为空白,而上图藏“嘉靖十五年陆深蜀中刻本”(书号线善8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