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珠状沙波的发现及意义 -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pdf

链珠状沙波的发现及意义 -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年第卷第期中国科学杂志社论文链珠状沙波的发现及意义郑树伟程和琴吴帅虎刘高伟陆雪骏徐文晓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通讯作者收稿日期接受日期网络版发表日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资助摘要提出沙波形态伴生底形的命名方法将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对长江河口南北港分流口河槽床面形态测量时发现的由链状沙波和伴生底形椭圆形凹坑组成的微地貌称为链珠状沙波初步统计了链状沙波和椭圆形凹坑的几何参数结果表明链状沙波平均波高平均波长沙波指数波长波高介于背流面常发育有次级沙波每个沙波发育的椭圆形凹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6 年 第46 卷 第1 期: 18 ~ 26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TIA SINICA Terrae SCIENCE CHINA PRESS 论 文 链珠状沙波的发现及意义 * 郑树伟, 程和琴 , 吴帅虎, 刘高伟, 陆雪骏, 徐文晓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62 * 通讯作者, E-mail: hqch@ 收稿日期: 2015-05-08; 接受日期: 2015-07-23; 网络版发表日期: 2015-12-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资助 摘要 提出“沙波形态-伴生底形” 的命名方法, 将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对长江河口南北港分流口河槽床面形态 测量时发现的由链状沙波和伴生底形-椭圆形凹坑组成的微地貌称为链珠状沙波. 初步统计了链状沙波和椭圆形 凹坑的几何参数, 结果表明: 链状沙波平均波高1.29 m, 平均波长31.89 m, 沙波指数(波长/ 波高)介于14~56.09, 背流面常发育有次级沙波, 每个沙波发育的椭圆形凹坑介于2~10 个; 椭圆形凹坑最大深度为 1.98 m, 最小深度 为0.3 m, 平均深度为0.98 m. 对测区沙波发育环境进行了分析, 主要得出: (1) 在观测的一个涨潮和落潮过程中, 落潮平均流速为0.78 m s1, 涨潮平均流速为0.27 m s1, 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 (2) 底质粒径组成较复杂, 粉砂 (2~63 m) 含量介于 21.6%~23.4%, 极细砂(63~125 m) 含量介于 28.2%~32.2%, 细砂(125~250 m) 含量在 39.7%~41.6%; (3) 沙波发育区水深在13~17 m. 本研究丰富了沙波类型, 为长江河口河槽动力地貌过程的研究提 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同时在河口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链珠状沙波, 伴生底形, 形态命名, 高分辨率, 长江河口 1 引言 等, 2014a). 其中, 沙波形态一直是研究的基础和重点 (Allen, 1980; Ikehara和Kinoshita, 1994; Knaapen, 2005; 水下沙波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河流、河口和浅海环 庄振业等, 2009; Van Landeghem等, 2009). 境的韵律性底形(Ashley, 1990; Dalrymple和Hoogen- 然而, 随着测量仪器精度和研究方法提高, 更多 doorn, 1997; Knaapen等, 2001; 钱宁和万兆慧, 2003; 沙波精细结构或新型沙波相继被发现(Knaapen等, 程和琴等, 2004; 杜晓琴和高抒, 2012). 它的发育和 2001; Barnard等, 2011; 马小川, 2013), 现有沙波形 演化关系到沙波区工程、管线和通航等安全. 为此, 国 态名称不足以突出新型沙波的形态特征. 因此, 新型 内外学者做了许多研究(Amos等, 1988; Southard, 1991; 沙波的发现对促进沙波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 冯文科等, 1994; 王尚毅和李大鸣, 1994; Németh等, 义. 近期, 笔者在长江河口调查时发现, 南北港分流 2002; 庄振业等, 2004; 白玉川和徐海珏,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