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具核梭杆菌和全身疾病相关性的综述
具核梭杆菌和全身疾病相关性的综述摘要: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nucleatum, F.nucleatum)属于革兰阴性专性厌氧菌,参与牙周疾病的炎症反应,是牙周炎的可疑致病菌之一。该菌除可引起口腔疾病外,还可在败血症相关感染,盆腔炎,脑、肝、肺、脾等脏器的脓肿中分离获得。近来关于 F.nucleatum与早产低体重儿、结直肠癌及呼吸道感染相关性的研究成为热点,本将对 F.nucleatum生物学功能及与口腔感染、全身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F.nucleatum的生物学功能1.1生物学特性与分型 F.nucleatum是一种革兰阴性无芽孢专性厌氧菌,两端尖锐,中间膨大,状如梭形。最适生长环境为37℃专性厌氧环境,血平板上菌落形态为扁平、边缘不齐、中央凸起的半透明茵落,呈玻璃屑或面包屑状。最早在1893年由vanLeeuwenhock从牙菌斑中分离到梭状的微生物,1898年Veillon和Zuber纯化了这种细菌并命名为成梭杆菌(Bacillusfusi-forrnis)。1992年由Korr将 F.nucleatum归类为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1990年Drink等根据全菌体蛋白电泳特征和DNA同源性等将 F.nucleatum分为三个亚种:(1)具核梭杆菌具核亚种(nucleatumsubsp.nucleatum),其模式株为ATCC25586;(2)具核梭杆菌多形亚种(F.nucleatum subsp.polymorphum),其模式株为ATCC10953;(3)具核梭杆菌文森亚种( F.nucleatum subsp.vincentii),其模式株为ATCC19256。而后Gharbia等将具核梭杆菌动物株(F.nucleatumsubsp.animalis,模式株为NCTC12276)独立成一个亚种,人类株分成三个亚种,即具核亚种、多形亚种和成梭亚种( F.nucleatum subsp.fusifome,模式株为NCTC11326)。1.2细菌共聚作用共聚是指不同种细菌间的粘附。研究证实 F.nucleatum凭借其表面不同的粘附素,可与几乎所有的口腔细菌发生共聚,在菌斑生物膜形成过程中担任“桥梁”分子,对菌斑生物膜的成熟至关重要。然而 F.nucleatum与口腔早期定植菌和晚期定植菌的共聚形式是不同的。Kaplan等研究发现 F.nucleatum细胞外膜蛋白RadD是一种精氨酸可抑制性粘附素,介导 F.nucleatum与革兰阳性早期定植菌血链球菌的共聚[1]。 F.nucleatum与革兰阴性晚期定植菌的共聚是由粘附素Fap一2介导的一种半乳糖敏感性的共聚[2]。1.3粘附和侵入粘附和侵入宿主细胞是 F.nucleatum发挥毒力作用的重要环节。研究证实 F.nucleatum具有很强的粘附能力,可粘附于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多形核白细胞等多种宿主细胞表面,并与唾液大分子、细胞外基质蛋白等结合,激发一系列宿主反应。通过糖抑制试验发现含有半乳糖的糖类强烈抑制 F.nucleatum对上皮细胞的粘附,不含半乳糖的糖类仅有很弱的抑制作用或没有抑制作用,所以 F.nucleatum对上皮细胞的粘附涉及到一种半乳糖限制性凝集素。2015年Coppenhagen-Glazer等研究证实粘附素Fap2不仅介导 F.nucleatum与晚期定植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半乳糖敏感性共聚,而且参与调控 F.nucleatum对人胚胎肾细胞的粘附能力。Coppenhagen-Glazer等将 F.nucleatumFap2突变株经由鼠尾静脉注射人怀孕15~17d的雌鼠体内,24h后收集孕鼠胎盘,发现 F.nucleatumFap2突变株在胎盘的定植能力明显减弱[2]。目前认为细菌可通过胞吞和拉链两种机制侵入细胞。研究发现大部分的牙周致病菌如伴放线聚集杆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等是通过胞吞机制侵入宿主细胞。Han等通过电镜观察首次证实了F.nucleaturn是通过拉链机制侵入上皮细胞,需要细菌编码的配体和宿主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不引起细胞表面形态的改变。2005年Han等发现了一种仅存于口腔梭杆菌属菌体表面,与梭杆菌粘附、定植宿主细胞密切相关的新型粘附素FadA。2007年Xu等构建了fadA基因缺陷株(F.一cleaturnUS1)和互补株( F.nucleatumUSF81),发现fadA基因缺陷株对细胞的结合力下降了70%~80%,而互补株的细胞结合增加了3~4倍,证明FadA与 F.nucleatum的粘附性密切相关[3]。Han等通过动物实验证实 F.nucleatum能经血行到达胎盘并粘附到胎盘内皮细胞上,引发怀孕大鼠的早产和死胎[4]。FadA在 F.nucl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