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基因型水稻籽粒开花顺序和粒重的粒位效应研究(摘要).pdfVIP

不同基因型水稻籽粒开花顺序和粒重的粒位效应研究(摘要).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基因型水稻籽粒开花顺序和粒重的粒位效应研究(摘要)

综合 信 .电(全 国第 十 五届 水稻优 质 高产 理论 与技 术研 讨会 信 ,电集锦 ) 中 国稻 米 2013,19(4):152 若干杂交水稻恢复系及其F。生育后期根系衰退特性研究(摘要 ) 钟 蕾 何 虎 曾研华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 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45; 第一作者:zhonglei2000@163.com;通讯作者:xhuapan@163.com) 为诠释恢复系配合力差异,本研究以R402xG37(R402在南方稻区广泛应用,属于一般配合力高的恢复系;G37属于特殊配 合力高的恢复系)杂交后代选育的农艺性状稳定且相近的F89、F196、F177、F184、F175等株系(恢复系)和明恢 63,及其与珍汕 97A、金23A、K17eA、中九A、协青早 A等配组的F为材料 ,于2007—2009年观察分析了农艺性状及配合力,并于2008年选择 上述恢复系及F考察生育后期根系衰退特性 ,及其与SPAD值、净光合速率、恢复系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GCA)的关系。结果表 明,供试籼型水稻恢复系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 (GCA)效应值排序为F89(4.48)F196(2.83)F177(0.16)Fl84(一1.66)F175(一 2.34)明恢63(一3.46);恢复系根系活力衰退值为 17.48%~65.17%,F177与明恢63较低,其余恢复系均50.00%;除K17eA~明 恢63、协青早Ax明恢63根系活力衰退值仅分别为32.76%、40.26%外,其余F.均高达90.00%以上,显著高于对应恢复系。抽穗 期恢复系颖花根流量与同期剑叶净光合速率达显著正相关(0.7688);抽穗期 F。颖花数与总粒数(0.6026)、实粒数(0.5653)及 GCA(0.5558)均达极显著正相关。F.与恢复系间抽穗后 30d单茎伤流量 (0.5039)及根系活力衰退值(0.6284)达显著或极显 著正相关。抽穗后 30dF.单茎伤流量 (0.6562*,0.5869”)、根系活力衰退值(一0.6616、一0.5869)分别与SPAD值及净光合速率 达极显著正、负相关。表明生育后期根系伤流量高、衰退值低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可据此筛选优良新组合。 不同基因型水稻籽粒开花顺序和粒重的粒位效应研究(摘要) 彭 廷 吕 强 赵亚帆 韩迎春 杜彦修 张 静 李俊周 孙红正 赵全志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农业部黄淮海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郑州450002;通讯作者:qzzhaoh@126.corn) 水稻弱势籽粒的充实度差已成为限制现代水稻品种或组合产量潜力和稻米品质进一步提高的瓶颈。本文通过对不同基因 型水稻不同粒位籽粒的开花顺序和粒重进行研究发现:稻穗不同粒位籽粒开花时间及其重量均具有位置效应,且开花顺序与单 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但并不是先开花的籽粒粒重就高,粒重最大的为始花后第 2d开花的籽粒,说明籽粒发育不是弱势粒灌 浆充实差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选取粒重前20%的籽粒作为强势粒 ,粒重后20%的籽粒作为弱势粒。常规粳稻强势粒主要分布于 一 次枝梗 1.4和 1.5粒位,杂交籼稻强势粒为一次枝梗 1.5和 1.6粒位 ,弱势粒主要是着生在稻穗中下部一次枝梗上最后两个二 次枝梗除顶粒以外的籽粒,且通过疏花和外源喷施复配化学调控剂可以显著提高弱势粒的粒重,说明籽粒的生理活性低是水稻 弱势籽粒灌浆充实差的主要原因。 水稻强弱势粒间甲基化差异比较 (摘要) 刘燕霞 彭 廷 杜彦修 张 静 李俊周 孙红正 赵全志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水稻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农业部黄淮海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 郑州 450002;通讯作者 :qzzhaoh@126.corn) 弱势粒糖淀粉合成酶活性低,内源激素不平衡 ,相关基因表达量低 ,是造成弱势粒灌浆差的重要原因。DNA甲基化是在 DNA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将 s一腺苷甲硫氨酸的甲基转移到DNA分子胞嘧啶上,是基因组 DNA的一种主要表观遗传修饰形 式,对基因表达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甲基化对强弱势粒生理活性具

文档评论(0)

hello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