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析词义的认知域变化-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2010年第2期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2010, №2 总第28期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Serial №28 试析词义的认知域变化 苏祖梅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 提 要:词汇语义和认知语义内容十分丰富,它们在语言中紧密交织,共同构建起独特的语言语义图景。本文将对俄语动词词汇语义中的认知域变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希望它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动词语义构成、以及动词多义、等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本质上讲,认知结构就是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客观世界大脑认知机制的投射规则映现到语言语义层形成各种非真值条件意义、各种转喻意义。这些意义因而实际某种观念化,是人对外部的、社会的、语言环境的意,归结起来就是一种认知处理。认知语义结构主义语义方法论的是重视意义之间的关联性人的意识、心智中各种意义成素的组织路径(compositional path)及其关系、意义衍生机制和推理制。本文从认知角度对动词所作的相关研究将主要围绕认知域变化展开。 2 词义中的认知域变化 “认知语言学产生的催化剂之一就是对隐喻语言的重新认识”(Lakoff Johnson 1980)。2000:33隐喻的本质就是基于类同性把事物、事件从一个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源域向目标域的转移,一个隐喻意味着两个完整的概念域间的一种互动,也就是从一个形、义结合的“完形”到另一个“完形”的映射。这种认知模式为我们世界和经验赋予了一致性和结构性,能够解释动词现象背后的认知动因,为语义演变提供认知理据“有理据的约定俗成”(motivated conventions)(Lakoff 1987)。从而可以把系统中的语言或字面上的语言(literal language)转喻语言置于统一的语言理论框架之内,作系统、全面的。认知语义产生于“观念化的过程”(conceptualization)——“包括知觉、情感、概念、认识等,是人心智世界的组成实体(Степанов 2001: 43-83)。因而语义学的任务是描写各种概念结构,阐明一个个具体的认知过程。其中涉及的认知域是描写某一语义结构时涉及到的概念领域,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知觉或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动词的各种隐喻或语义引申涉及的基本认知域有空间域、时间域、颜色域、感知域、情感域等。有些动词转义的描写只需参照一个认知域,但不少需同时参考多个认知域的变化,应该说,每一个动词隐喻都构成一个认知心理“完形”,都以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ICM)为基准。 动词在认知域投射基础上产生的隐喻词义特性本身有关:动词词义包含多种属性,概念和词义只反映其中最实质性的特征,一些外缘要素、属性以潜在、隐性的义素存在于词义当中,一定下,这些义素被联想、激活,就会以显性方式表现出来,并成为词义核心部分基于“力量运动”(forcemotion)概念的结构隐喻,可以把核心意义扩展到外缘意义:把“作用力”映射到“使役”事件、“运动”映射到“状态”。俄语句子Его страсть к этой женщине толкала его на необдуманные поступки是一个典型的概念结构隐喻、身体隐喻把具体的物理“力量运动”概念结构到抽象的“心理精神”活动事件结构上,通过身体经验的直观感受形象地感知、领会意识领域的行为,从而构成动词толкать的隐喻引申意义。英语句子 talked Helen into a state of bliss.则是“使役运动”概念结构的变体通过与交谈使情绪得到改善,进入到“倍感幸福”(bliss)的状态。句子 talked Helen out of leaving.表示的是“的交谈使得她放弃了离开的念头”。“作用力”被映射到“使役”,“运动”映现到“变化”,“完成一个动作”映现到“进入或位于某一地点”,“不执行该动作”映现为“离开、走出某一地点”(Goldberg 1995),表达了相应的概念隐喻。不少通过隐喻表示空间关系意义的体力(物理)动作动词在认知:由实际的物理运动或客观运动(объективное движение)转而表示言语者心目中的主观运动(субъективное движение)这与Ю. Д. Апресян的“情态框架”(модальная рамка)或“观察框架”(ра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