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区域大地构造总结
第一章 绪论(略) 第二章 全球构造要点 ㈠岩石圈 ①岩石圈含义的四种不同理解 一般理解的岩石圈:地球表层的刚性壳,由能够独立地相互运动的不连续的板块组成,这种板块的组合就构成地球的岩石圈。厚50~200km。 力学的岩石圈:弹性或绕曲的岩石圈,相对刚性,可以在塑性的软流圈上发生漂移。 热学的岩石圈:支撑一个热传导梯度的地球的冷的外层,计算厚度约100km。 地震波的岩石圈:当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发生突然变化时,地震波就表现出突变和不连续性,构成不连续面(震波间断)。岩石圈底界就是一个地震波不连续面,其下波速降低——低速层,或者称之为软流圈。界面深度在年轻大洋下不到45km,大陆下约为150km。 ②岩石圈的速度结构——大陆岩石圈、大洋岩石圈和过渡岩石圈 陆壳:传统的大陆岩石圈分上地壳(硅铝层)、下地壳(硅镁层)、上地幔固体表层(岩石圈地幔);现在陆壳通常采用三层模型——上地壳Vp5.9~6.3km/s‖中地壳Vp6.4~6.7km/s‖下地壳Vp6.8~7.6km/s。陆壳平均厚30-38km,变化于30-80km之间。 洋壳:传统观点认为大洋岩石圈包括洋壳和岩石圈地幔,洋壳与陆壳的不同在于缺硅铝层,只有硅镁层;目前根据大洋钻探洋壳一般分三层——沉积层Vp2.2km/s‖玄武岩层Vp5.2km/s‖辉绿、辉长岩组成的席状岩墙杂岩Vp6.7km/s。洋壳厚度5~7km,洋脊洋岛变化在15~20km。 岩石圈地幔:地壳与软流圈之间的刚性地幔部分。地震波速值与构造活动性有关。洋盆区Vp7.9~8.5km/s‖大陆地盾区Vp8.1~8.5km/s‖大陆裂谷区和洋中脊区往往不存在岩石圈地幔。 两种意义上的莫霍面:(1)岩石学莫霍面:辉长岩与橄榄岩之间的界面,或者是角闪岩、中性高压变粒岩与橄榄岩、榴辉岩之间的界面。存在化学不连续面与相转换面之争;(2)地震莫霍面(壳-幔之间的地震波速不连续面):正常地壳P波速≤7km/s;其下的波速8.0±0.2km/s;过渡带(地震莫霍面)P波速6.8~7.8 km/s。 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大陆区位于100~220km深处,厚度100~150km,密度小;大洋区位于50~400km深处,厚约350km。软流圈是地震波速低速带,并具有低阻、低Q值。地震波速下降0.2-0.3km/s,横波由4.6-4.7km/s下降到4.3-4.4km/s,纵波(Vp)由8.0~8.2下降到7.7~7.8 km/s。 ③岩石圈成分结构 大洋岩石圈的成分结构(自上而下):远洋深水沉积→基性枕状熔岩,大洋拉斑玄武岩→辉绿岩墙或岩床,底部为席状岩墙群→铁镁质深成杂岩,辉长岩、角闪岩→橄榄岩(大洋岩石圈地幔) 陆壳成分结构的新认识(主要针对下地壳成分):陆壳的下地壳成分可能仍以长英质或花岗质成分为主。 ④岩石圈的力学结构——七种岩石圈流变学力学强度模型 模式a:40km的石英-花岗质地壳(前寒武地盾区,如加拿大地盾)(1)上地壳(20-25km以内)——脆性(2)下地壳(25-40km)——塑性(3)上地幔上部(40-80km)——脆性(4)上地幔下部——强度逐渐减小 模式b:40km厚的地壳,但上地壳为石英-花岗质地壳;下地壳为中基性(部分前寒武地盾区)整个地壳和上地幔均为脆性,仅在上地壳和下地壳底部存在薄的塑性层。 模式c:60km的石英-花岗质地壳(中新生代大陆对接带)与模式a类似,但因地壳厚度大,其塑性的下地壳厚度大,且强度很低。 模式d:60km厚的地壳,但上地壳为石英-花岗质;下地壳为中基性(造山带区)与模式b不同的是,由于地壳厚度的加大,在20-30km处和40-60km处各存在一个塑性变形带,分隔三个脆性层。 模式e:30km厚的地壳,均由石英-花岗质组成(大陆伸展构造区、板内或板间走滑构造带)脆性层10-15km厚,其它部分以塑性变形为主,但在莫霍面附近蠕变强度有一个突然变化。 模式f:30km的地壳厚度。上地壳为石英-花岗质;下地壳为中基性。10-15km有一个塑性层,分隔上地壳和下地壳内部的脆性层。莫霍面附近也存在蠕变强度突变带。 模式g:地壳很薄,约10km,由基性岩组成(大洋岩石圈)40km以上岩石圈为脆性层。 ⑤岩石圈的温度结构——热流(地表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由地球内部散发出来的热量,单位:HFU[微卡/(厘米2·秒)]) 岩石圈热状态取决因素:内部主要与U、Th、40K等生热放射性同位素有关,它们主要富集在大陆花岗岩、流纹岩中,比基性、超基性岩生热率大上千倍;外部主要与深部(热的软流圈)的加热有关。 ⑥岩石圈的化学结构 大陆地壳:复杂的成分结构 地幔岩石圈:多认为是橄榄石、辉石和石榴石的某种组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SPSS实战与统计思维》读书笔记.pptx VIP
- 2025年新疆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所属公司公开招聘(42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应急救援技能培训》课件.ppt VIP
-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妇产科(11版).doc
- ISO 14001 2015 中英文.doc VIP
- 2025辽宁省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 2025年水平定向钻市场调查报告.docx
- 美国发展历程.ppt VIP
- 【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5—2034).docx
- DB34_T4098.2-2022_建筑固废再生作道路材料应用技术规程第2部分:路基工程_安徽省.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