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咨询培训--认知心理学2
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治疗方法 主讲人:毛俊青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主要内容 一、关于认知 二、概念及特征 三、不合理信念 四、治疗方法 五、案例分析 六只狐狸的故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炎热的夏天,六只口干舌燥的狐狸来到一个葡萄架下。抬头仰望,晶莹剔透的大葡萄挂满枝头,狐狸的口水流下来了。 第一只狐狸 第一只狐狸开始往上跳,够不着,它咬牙、跺脚、使劲,还是够不着,去周围找找,梯子、板凳、砖头、瓦片、竹竿……什么都没有。“这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走吧,捉只小鸡,喝杯可乐、矿泉水,不也挺好的嘛!”于是,这只小狐狸哼着小曲,高高兴兴地走了。 第二只狐狸 第二只狐狸也使劲跳,同样也够不着,心想:“我吃不着葡萄,死不瞑目。”于是,从天亮跳到天黑,这只狐狸累死在葡萄架下,望着高高挂在枝头上的葡萄,两眼圆睁。 第三只狐狸 第三只狐狸吃不到葡萄,开始骂大街:“谁这么缺德,把葡萄栽这么高,让老子吃不着!”结果骂出老农,老农举起锄头打狐狸,狐狸含恨而死。 第四只狐狸 第四只是个性格内向的狐狸,他也没办法吃到葡萄,很是郁闷,但它憋在心里,就这样整天愁眉苦脸,结果抑郁成疾。 第五只狐狸 第五只狐狸心想:“想吃葡萄都吃不着,真没用,还活着干吗,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于是找了棵树,上吊而死。 第六只狐狸 第六只狐狸跳了几下,吃不着葡萄,一气之下就变得疯疯癫癫了,整天蓬头垢面,满大街转悠,口中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就这样,六只狐狸死的死,病的病,只有一只狐狸快乐幸福的生活着。 狐狸故事的启示: 这六只狐狸不同的命运源于什么呢?源于它们的认知,源于信念。 合理的认知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认知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认知,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触龙说赵太后 赵国的太子在秦国作了人质,赵国的太后为此十分郁闷,情绪极度低落,不见任何人,水、米不进。用现在的看法判断,大概是应激性抑郁反应。赵国有一位士大夫,名叫触龙,他千方百计地见到赵太后,说太子作为人质,实际是为赵国立了大功,可使秦国暂时不攻打赵国。太子立下功劳,将来继国王之位,就可以使臣民信服。听了触龙的解释,太后心中豁然开朗,随即开始用餐和接见大臣。 这里,触龙用的就是一种认知性的疏导疗法。 一、认知的理解 认知的定义:心理学上一般认为,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即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用日常语言来讲,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情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 二、认知的区分 根据认知的合理性,可以把认知分为理性认知和非理性认知。 理性认知是指对人和周围事物的客观而合理的信念; 非理性认知则是对人和周围事物的主观而不合理的信念。 比如,一次考试没有考好,就认为自己很笨,能力很低,这就是非理性认知,它容易降低对自己的自我评价、自卑甚至自我否定; 相反,如果把这次成绩不好归结为是自己复习得不够充分,或者老师出题太难或自己这段时间身体不好等。则更容易形成健康的情绪状态,产生积极的、建设性的行为,如更清楚自己的薄弱环节,更加刻苦的学习等。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 心理学家韦斯勒(Wessler)等经过归纳分析,对人们经常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总结出了以下三个典型特征: (1)绝对化要求 (2)过分概括化 (3)糟糕至极 (1)绝对化要求 绝对化要求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 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是意志为转移的。 就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当事物的发生与其要求相悖时,有绝对化要求的人往往就会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境。 (2)过分概括化 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 如当面对失败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是“废物”。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的价值,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 过分概括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苏轼词全集.PDF VIP
- 数控编程及加工技术(第三版)电子教案汇总全书课程设计模块1-3全.pdf VIP
- 2024年云南省富宁县民政局公开招聘试题带答案详解.docx VIP
- 患者意外事件报告制度.docx VIP
- (2025秋新版)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Helping at home》Part B.pptx VIP
- 根管治疗术瘘管病例.pptx VIP
- 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的安装和调试.doc VIP
- 关于卫生院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必威体育精装版版)(1).docx
- 隧道漫反射节能型光学复合材料介绍.pdf VIP
- 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及使用说明.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