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商业突围及道德掣肘.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商业突围及道德掣肘

明代商业突围及道德掣肘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出了名的“节约标兵”。吴晗的《朱元璋传》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可窥全貌:“你看,虽然光着脚,一身蓝布短衣全是窟窿补丁,破烂不堪,他却会把棕树叶子撕成丝丝,扎在嘴上作胡须,找一块车辐板顶在头上算是平天冠,土堆上一坐,让孩子一行行,一排排,毕恭毕敬,整整齐齐三跪九叩头,同声喊万岁” 朱元璋如此之举并非作秀,反倒是从小过了不少苦日子的本性使然,其结果是,不仅满朝文武,连皇亲贵胄也不敢奢靡浪费。一个崇尚节约的皇帝,骨子里自然对物欲充满了无法掩饰的憎恶,这同时也暴露了他的另一个思想倾向,即“坚定的重农轻商主义者”(张宏杰语)。循着洪武皇帝的视角看去,整个明朝的发展越来越远离他的初衷。随着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明朝后期奢侈消费蔚成风气。由于购买群体庞大且不识货色者越来越多,一度导致奢侈品赝品横行 《纵乐的困惑》是加拿大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此书曾获得2000年的列文森奖。本书中,卜正民专注于“下层路线”,凭借流传下来的地方文字信息,以冬、春、夏、秋四季为四个章节,试图揭开明朝276年在物质消费伦理问题上如何逐渐走向“人心不古”的谜团。本书一如既往地展现了卜正民对于汉学的熟稔驾驭能力,美国著名中国史研究专家史景迁亦高度评价此书:卜正民把明王朝那个捉摸不定的迷人世界,放入一个概念清晰的时间框架里,即使你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也能畅读其中 朱元璋与商业的勃兴 对于吃过不少苦的朱元璋而言,当然希望百姓过上好日子,但同时希望“他的国家保持静止不变”。所以,他努力打造一个这样的乌托邦社会:首先建立了带有明显连坐色彩的里甲制度,进而要求“百姓定居在原籍,只有在政府批准下才能迁徙。这位皇帝想象20里(合12公里)是所有人活动的最远距离”,并对社会阶层进行明确划分,当然也是死板地按照历史传统进行分层,即“工匠之子必为匠,士兵之子必须当兵,对改换职业的处罚像跨越自然界限的处罚一样苛厉”。简单点说,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推行身份世袭之制。为确保这些想法的贯彻落实,他还对轿子、衣着等表象严格规定。在朱元璋所有举措中,最“猛”的大抵要数试图使白银退出流通领域 朱元璋的激进之举得以付诸现实,与朝代刚经战争,百废待兴,百姓忙于满足温饱无暇多顾不无关系。再者,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朱元璋的俭朴作风为他确立了道德标杆形象。在一个道德化的封建社会里,当道德与权力实现紧密联姻,无异于铸就一把无?圆淮莸睦?剑,所向披靡自然不令人意外。事实上,洪武“祖制”也成为后来基层官员频频作为反击商业发展的道德武器,像本书中占有重要论述地位的歙县知县张涛,他眼里的商业便是只有“富人对穷人、贸易者对耕种者、利润对美德的令人痛心的掠夺” 当社会剩余开始出现,便如同播撒了商业的种子。在利益的强力驱动下,原始的货物交换逐步发展成为专业贩卖的市场经济雏形。一些官员事实上感受到了商业力量给政府资源分配带来的诸多便利,如“1492年,户部尚书叶淇(1426-1501)建议将开中贸易货币化,准许盐商直接以白银向政府购买盐引”。卜正民甚至认为,在明朝“使徽商攀登到明代商人财富顶端的,并不是茶叶的贸易,而是供应谷物到边境以换取盐引的开中贸易”。这实际表明,商业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效果是双赢的 不过,明朝商业的勃兴,始终无法挣脱道德枷锁的束缚。在整个明朝近三百年历史上,仇商思维贯穿始终。像张涛等许多地方官员就认为,明朝正从洪武皇帝确立的道德社会,逐步“滑向一个完全商业化的”、“还是道德堕落的社会”,与此相伴而生的是民风日下,贪婪自利现象泛滥。朝廷对于道德的拯救也是不遗余力,即便是到了摇摇欲坠的明末,“末代皇帝崇祯(依然)特别想扭转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他下令北京的巡城逮捕那些身着奇装异服的民家女人,但这种局面并不是几个巡城所能扭转得了的。” 坊间对于士、农、工、商的历史定位认识亦根深蒂固。“一般认为,人们转而从商是由于他们无法待在家里,无法像通常的那样靠耕种土地为生。面对饥饿,他们走上了商贩的道路,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从事更赚钱的买卖。”换言之,经商是走投无路的被逼无奈。这一点似曾相识,别说是在数百年前的明朝,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类似认知亦不鲜见。或正是渴望对道德天花板的打破,一些商人在拥有更多物质资源后,极尽努力爬上道德高地,主要路径有二,即要么供族人步入仕途,要么通过支持出版物方式附庸风雅 契约精神缺乏vs道德乌托邦 著名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专家全汉?N与卜正民的看法大同小异,他认为中国仇商有着极为久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在《中国社会经济通史》一书中,全汉?N就此指出,孔子对物质生活很淡泊。孟子亦不在乎“利”,而主张清心寡欲。墨子提倡“节用”“节葬”和“非乐”,对“利”也持消极态度,主张“桐棺三寸,服丧三月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