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实例
相关与回归分析法探究实例
——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
储蓄存款关系的统计分析
系 别
经济系
专 业
金融学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2011年1月1日
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储蓄存款关系的统计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储蓄存款作为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对资金的合理使用。本文采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对上海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储蓄存款进行了定量地分析,探求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所得结论对研究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储蓄存款,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变化之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提高。这使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于经济发展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居民储蓄存款是社会总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过度储蓄构成经济的一种潜在威胁甚至现实扭曲,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为了了解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认真分析影响居民储蓄变动的主要因素——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本文采用了多元统计中的相关分析及回归方法,借助于SPSS,对1997—2009年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储蓄存款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1.选择指标,收集数据资料
西方经济学通行的储蓄概念是,储蓄是货币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这种储蓄不仅包括个人储蓄,还包公公司储蓄、政府储蓄。储蓄的内容有在银行的存款、购买的有价证券及手持现金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与居民储蓄是正比例函数关系,是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的基本因素。本文遵循了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指标记为年份分别为a1,a2,a3, ……,a11,a12,a13;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b1,b2,b3, ……,b11,b12,b13;居民储蓄存款分别为c1,c2,c3, ……,c11,c12,c13。本文研究所分析的数据资料来源于上海统计网——上海统计年鉴2010目录。
表8.13 主要年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年 份
人均可支配收入
工资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1997
8 439
5 969
150
69
2 251
1998
8 773
6 004
98
57
2 614
1999
10 932
7 326
156
68
3 382
2000
11 718
7 832
120
65
3 701
2001
12 883
7 975
119
39
4 750
2002
13 250
7 915
436
94
4 805
2003
14 867
10 097
377
130
4 263
2004
16 683
11 422
507
215
4 539
2005
18 645
12 409
798
292
5 146
2006
20 668
13 962
959
300
5 447
2007
23 623
16 598
1 158
369
5 498
2008
26 675
18 909
1 399
369
5 998
2009
28 838
19 811
1 435
474
7 118
注:本表数据为城市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资料,由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提供。
表8.10 居民储蓄存款(1997~2009)
年 份
居民储蓄存款
其 中
人均储蓄存款
(亿元)
定期储蓄
活期储蓄
(元)
1997
2 109.18
1 843.25
265.93
14 169
1998
2 372.94
2 017.16
355.78
15 536
1999
2 597.12
2 119.82
477.30
16 572
2000
2 627.07
2 084.21
542.86
16 331
2001
3 109.50
2 301.33
808.17
19 264
2002
4 915.54
3 603.05
1 312.49
30 245
2003
6 054.60
4 260.87
1 793.73
35 385
2004
6 960.99
4 904.93
2 056.06
39 956
2005
8 432.49
6 071.83
2 360.66
47 416
2006
9 480.28
6 7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