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西口众生相.doc
PAGE PAGE 7 走西口众生相 在走西口的汉子当中,少数人异军突起,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商帮团体――晋商,而更多人则在杳无人烟的荒漠中长途跋涉,风餐露宿,有些人春去秋回,有些人黑发去白发回,还有很多人一去不回。而在他们出发的起点,还有一群痴情守望的妇女,在孤寂和贫困中坚守,日夜盼望着亲人回归,她们的忠烈和节孝凝结成的那一座座贞节牌坊,埋葬了无数女子的青春年华…… 走西口的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讨生活的”,另一类是“做买卖的”。讨生活的人,大部分移居蒙地成了农民;做买卖的就是当地人口中的“旅蒙商”,其中一部分人异军突起,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商帮团体――晋商。 当年,走西口的汉子们在杳无人烟的荒漠中长途跋涉,风餐露宿,有些人春去秋回,有些人黑发去白发回,还有很多人一去不回。而在他们的故乡,还有一群痴情守望的妇女,在孤寂和贫困中坚守,日夜盼望着亲人回归,她们的忠烈和节孝,凝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文化符号:贞节牌坊…… 走西口的成功典范成就纵横欧亚的传奇商帮 清康熙年间,康熙帝曾御驾亲征,讨伐“不服管教”的噶尔丹。军队深入漠北后,由于“其地不毛,间或无水,至瀚海等砂碛地方,运粮尤苦”,因此准许一些商人随军贸易。当时,有3位肩挑小贩幸运地取得了随军资格,他们3人资本不多,但一路上买卖公平,服务周到,因此生意做得很好,很多军人都喜欢和他们打交道。 清军击溃噶尔丹叛军后,主力移驻大青山,军粮、物资的供应都需要从杀虎口往外运输,3位小贩便抓住机会,在杀虎口开了个商号“吉盛堂”。挺过了创业初期的惨淡经营,他们的生意逐渐做大,在康熙末年,将商号改名为“大盛魁”。 这3位小贩,是来自山西太谷县的王相卿、来自祁县的史大学和张杰,而他们创立的“大盛魁”,后来成为清代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极盛时员工近万人,商队骆驼近两万头,几乎垄断了蒙古牧区市场,蒙古的王公贵族及牧民大多都是它的债务人。 “大盛魁”象征了走西口走出来的那个辉煌年代。据说在“大盛魁”的财神座前,一直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货箱、一块石头、一碗稀饭。这些物件,正是当初走西口的标配,记录了创始人历经苦难的创业历程。 江山代有才人出,“大盛魁”并不是唯一的成功者。“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讲述了另外一个走西口的成功典范。如今的包头,是内蒙古最大的城市,但在康熙年间,这里仅是一个小村子,正如近代地理学家张相文在《塞北游记》中的记载:“闻康雍之间,包头汉民不过数家。” 乾隆元年(1736年)春天,祁县乔家堡村一个名叫乔贵发的贫苦农民,背上行李,毅然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他加入一支驼队,一路打杂,辗转来到内蒙古萨拉齐厅老官营村,随后在一家当铺当了伙计。辛苦奋斗了十来年,他有了点积蓄,便转到包头西脑包,开了一个草料铺,还兼营豆腐、豆芽、烧饼、切面以及零星杂货。乾隆二十年(1755年)农业丰收,粮价低落,他大量买进黄豆,准备做豆腐,适逢豆价骤涨,豆腐价格随之水涨船高,他一下子发了大财,便挂出了“广盛公”的牌子,后改为“复盛公”。随着包头的发展,“复盛公”规模扩大,生意蒸蒸日上,一个庞大的家族――乔家从此成长起来,成为晋商的又一个传奇。包头的商业发展,成就了乔家的商业霸主地位,而乔家“复字号”的壮大,反过来促进了包头的商业繁荣和城市进程,一个小村由此成为了蒙古草原上最大的城市,“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民谚正是由此而来。 历史上,除了“大盛魁”、“复盛公”之外,还有“祥泰龙”、“壁光发”,以及被称为儒商的茶业世家――常家等,都是晋商的成功典范。数百年间,他们大多从默默无闻的引车卖浆者,逐渐发展成“非数十万不称富”的豪商巨贾,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甚至纵横欧亚大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传奇商帮。 最初走西口的这些汉子,也许并没有想到日后会有如此辉煌的家业。他们当年只是为了追求一种富裕的生活而背井离乡,用几代人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才在西北的草原、荒漠中走出了一条条百年商路。 征程上的流浪者多少人消失在风沙中 以晋商为代表的一部分人,成功地实现了新生活的梦想,但他们毕竟只是极少数。当年许多走西口讨生活的百姓,大多在口外开荒种地,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但也有一部分人苦苦挣扎也始终没能摆脱窘困的命运,甚至还有一些流浪者,早已迷失在荒漠里,在饥饿、疾病、匪患和野兽的多重折磨下,永远地消失在了苦难的征程上…… 生于山西河曲县的作家燕治国,在自己的散文《河曲风情》中这样深情地回忆:“我家里几代人都走过口外,我很小的时候,曾经在村口跪迎过爷爷的尸骨。走口外的人,若是病死他乡,棺木埋在沙子里,待到世道好些,棺木也轻了,再用牛车缓缓地送回口里来。棺头蒙红布,棺前装活公鸡,送灵的人一路喊着死者姓名,不断声地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