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海南石板驿道的珍贵遗存.doc
PAGE
PAGE 8
明代海南石板驿道的珍贵遗存
府城至定安驿道,是海南古驿保存最完整的线路之一。该驿成型不晚于元至正,铺石不晚于明正德,走向及铺石记载清晰可考。现尚能看到石板遗迹的路段接近一公里,石板较完整段约三十米,非常珍贵。
但是,这个遗存至今不为人知,全无保护,随时可能消失。
丁村桥与谭押铺
海南的明代石板驿道,身份明确的近乎没有。现存著名的古石板道有两处,第一在澄迈大丰(多峰)村。但是,史载大丰墟明末清初曾离散,康熙年间才重新形成,石板驿道铺设于何时,史无明载。第二是海口市遵谭镇东谭村的“五里官道”,修筑于明万历,保存极好。不过并非驿道,只是对科举的褒扬设施。
海南古驿道有一条叫“中路”,自府城东南行,连接定安、会同两县,向来少人关注。在考据这条驿道时,笔者意外发现明代石板道的清晰遗存,与史料记载完全吻合。
《正德琼台志》(333页。本文页码均指2006年《海南地方志丛刊》版本)对府城至定安段驿道的铺舍,记载如下:
中路铺:谭抻(大来都――原注,下同),挺村(大挺都),迈丰(郑都),博门(东洋都)。以上属琼山。县门(附定安县。自府门铺至此一百四十五里)。
第一铺“谭抻”系“谭押”之误,该志舆图作“谭押”,清代方志记作同音的“弹压”。
与铺名及所属的都对应的地名,当代均已消失,但依然有迹可寻。
先看中路驿道如何出城。府城自明初就有两座南门,大城为靖南门,子成为定海门,一直不变。城南不远就是绕城而流的学前水(今美舍河),河上架有多道桥。《民国琼山县志》(76页、311页)有如下记载:
学前水,在郡城南。其源自西湖,流经丁村桥,历洗马桥,绕旧学前,东至新桥、南桥……
丁村桥,在县西南官道五里。水自西湖龙井来,经流洗马桥,达博冲河入海。
响水桥,在县南八里薛村前。水自西湖流来,经此达博冲河入海。
大城南门外是新桥,子城南门外是洗马桥,当代亦有新桥路、洗马桥路南行。方志中,这两桥皆无官道(即驿道)之记,丁村桥远在城西南角之外,与两门并不直通,因何反有官道之记呢?
原来,府城位于海拔约20米高的宽缓土岗上,城南即椰海大道以南、龙昆南路以东直到南渡江边这个片区,地势都比较低洼,大部分海拔低于20米,湿地不少。无论出洗马桥还是新桥,南行都遇到不少潴积水塘,雨季水潦严重。
只有南偏西方向,也就是丁村方向地势较高,四季可通。这就是南行驿道取向,所以美舍河诸桥中,唯有丁村桥提到官道。
薛村附近的响水桥,是官道南行第二桥,方志载其亦出博冲河入海,不确。响水不是博冲,而是“西湖”另一脉,即自今坡崖村与坡训村之间流入当代之白水塘,再经南渡村入南渡江。
本来,中路驿道整体均在府城正南至东南,但方志提到南行官道时多处说“西南官道”,正是由于出城十余里先西南行丁村、薛村之故。由此可知,中路第一铺谭押铺,必在此路,大致是府城与挺村铺之间,即今薛村附近。
薛村是著名的薛远故里,因何不叫薛村铺?
因为明初重设驿道之时,未有薛村之名。薛远是充军的“所人”,罪官家属,在宣德十年(1435)中举,是海南“所人”中举的第一人。随后正统七年(1442)中进士,此后才大用显贵,子孙定居薛村。
所以,薛村前身应该就是谭押村。而自薛氏迁此定居后,谭押村之名渐渐远隐,目前,薛村有一半以上的人姓薛。
乾桥与挺村铺
第二铺,是挺村铺。城南二十里有座乾桥,是方志提到官道的第二座桥,就在挺村:
乾桥,在县南二十里挺村官道(《正德琼台志》287页)。
干桥市,在大挺都,道光二十七年改为龙桥市(《咸丰琼山县志》256页)。
今版“干桥市”误用了简体字,乾桥乃“乾坤”之乾,乾坤与龙凤通,故乾桥通龙桥。龙桥,跨越的是南行驿道遇到的第三道小河。
龙桥镇街,在海口以南约10公里,其北紧邻的挺丰村,应系“挺村”演化。市、镇之名皆源自桥。挺丰村边有道小沟自西向东流,曲折流向龙塘镇街以南入南渡江,古称“龙塘桥水”(同上志,84页)。驿道的“乾桥”就在其上,即今X151县道公路桥位置。
沿路上下数里,再无他水,乾桥及挺村铺位置得以确证。当年挺村铺离府城直线距离约二十里,由于略为绕远,谭押铺与挺村铺的程距应各不小于十二里。
从迈丰铺至渡口
第三铺迈丰铺,在郑都。
“岩塘陂,在县东南四十五里郑都”,是宋代灌区;而“亭塘,邻居岩塘”(均《正德琼台志》131页),“亭塘,在岩塘右二里许。韦执宜十世孙奉训大夫韦敬匡开筑”(《乾隆琼山县志》99页),亦属郑都。这些著名古迹,都在今龙泉镇东南。
中路驿道穿行于南渡江下游西岸,在山坡略高处取线,不受水潦影响。西岸数十里富饶河谷,是琼北重要古农耕文化带,沿线村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