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3年第 5期 (总第 159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MEN I ⅣERSⅡY( 馏Social Sciences) No.5 200B General No.159 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徐 辉 (厦门大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清末科举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对科学文化的要求,不能满足时代对新型科技与管理人 才的需求,并且严重地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 ,所以,在经过选官制度的变通作为过渡之后 ,科举制 终于在“新政”中被废除。科举制废除之后,产生了一系列社会效应,主要有:现代教育制度的建 立、现代科技事业的开创和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废除科举制的重要意义在于清除了横亘在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道路上的一个综合性障碍。这项成功的制度改革,无疑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科举制 ;教育制度;科技事业 ;知识分子群体;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8一O460(200B 一13027—08 中国的20世纪,以改革始,以改革终。世纪之初的改革即清末新政,其中一项重大举措就 是废除科举制。以往学术界一般将废科举定位于教育史上的一次改革,笔者认为如此定位局 限了对废科举的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的认识。本文拟将科举制的废除置于中国社会现代转型 的背景之下,对这一项关系到教育、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体制,其消亡的历史必 然性和社会效应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 、废除科举制的社会背景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1905年 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 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 以来绵延了1 300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划上了句号。诚然,科举制相对于隋以前的世卿 世禄制、察举制等选官制度,有其进步性和合理性;同时,科举取士制度适应封建政治专制和文 化专制的需要,因此尽管它存在许多弊端,受到历代有识之士的批评,但仍历千年而不衰。然 而鸦片战争后随着国运日趋乖蹇,科举制也步入日暮途穷之境了。到戊戌维新至清末新政的 几年里,在舆论频频抨击、权臣屡屡奏请之下,经朝廷进退反复、踌躇再三,这项制度终于被一 收稿 日期:2003—04—15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3t,】资助项 目(01JA720o32)。 作者简介:徐辉(1947一),男,江西奉新人,厦门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教授,哲学博士。 · 27 · 纸诏书彻底注销。千年古制废于一旦,个中缘由应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去寻找。 首先,科举制对知识的规范已无法抵挡“西学东渐”的大潮。科举制规定了士子 自幼及长 都须习诵儒学经典,所学知识皆以科考为鹄的。尤其是明初实行八股文取士以来,“因命题范 围狭窄,士子揣摩试题,读时文选本,模拟仿作,而束书不观,不务新知”,[1](P23)就连传统的经 史正宗学问的发展都受到严重危害。然而作为当权者箝制社会思想、羁縻知识分子手段的科 举制,虽不利于学术进步,但有助于政治巩固,因而代代相传,并不断强化。在闭关锁国的年 代,传统文化即所谓“中学”一统天下,科举制对知识的规范与社会对知识的需求之间虽有矛盾 但不严重。然而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首先是统治者出于“制夷”的政治的需要而“师夷长 技”,致使西方文化逐渐传人,然后是国人眼界大开,由惊叹新奇到趋之若鹜。欲船坚炮利以强 国也好,要兴办工商以富民也好,乃至求维新改制以图存也好,似乎难以从孔孟程朱的学问里 找到答案,却可从“西学”中寻求良策或仿效的榜样。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新政的几十年间,由于 中国社会的实际需求,“西学东渐”已成汹涌大潮。“中学”日趋式微,科举制所规范的那些时文 制艺的文字游戏,对于社会发展更是已成蛇足。因此,科举制已无存在之必要了。 其次,科举制所培养的人才已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社会对 科技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据统计,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O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 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 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 度支部、法部、邮传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 人才。科举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显而易见,故其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已在所难免。 再次,科举制度成为新式学堂发展的最大障碍。为解决各行各业人才的匮乏,清廷采取了 建立新学堂的办法来培养人才实施过改书院为学堂、制订新学制等措施。但科举制却严重地 掣肘着新式学堂的发展。具体表现其一是科举与新式学堂争夺生源。新式学堂与科举并存, 不少人 ,尤其是内陆省份的士子观念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