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救灾工作述论.pdf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 日根据地救灾工作述论 高冬梅 内容提要 救灾工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稳定 器”和“减震器”。抗战时期,面对大灾巨棂,根据地政府首先把救灾工作当作 施政的重要内容,加强救灾制度建设。同时充分调动政府、社会、个人诸方面 的力量,一方面采取消极救济手段以解灾民燃眉之争;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救 灾措施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卓有成效的救济工作不仅在当时发挥 了巨大 的经济、政治作用,而且为建国后救灾体制的建构和社会救济事业的开展也 提供 了借鉴和 经验。 关键词 抗 日根据地 救 灾工作 社会功能 救灾工作是国家和社会为了减轻灾后损失和制止灾荒发生、 蔓延而进行的一切活动。它是赈抚灾难 、治国安民的重要措施,也 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时期,频繁的自然灾害和严酷的战争环境使救灾工作一 度成为关乎根据地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 军民,一方面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互助互济; 一 方面组织广大群众,艰苦奋斗,生产 自救 ,使救灾事业取得巨大 成就。本文旨在考察与分析根据地救灾工作的基本情形,阐明其 政治、经济作用。不妥之处,敬请专家、读者指正。 · 182 · 抗 日根据地救灾工作述论 抗战时期,由于根据地所据有的广大农村和一小部分城镇,就 自然地理而言 ,一般地处穷乡僻壤,多山岳,少平原,交通不便 ,气 候多变;境内河道年久失修,崩堤决水不断出现;致使根据地 自然 灾害的发生十分频繁。1937年到 1945年,在根据地范围内,水、 旱、蝗、雹等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其中,最为严重的是 1939年冀鲁 豫晋 4省发生的百年未遇的大洪水。当时,晋察冀边区浊流肆虐, 尽成泽国。残无人道的日寇又趁机决堤 120处,致使边区 17万顷 农田被毁,损失粮食不下 60万石,波及村庄近万个 ,仅冀西就坍塌 房屋 6万问,灾民达 300万。(!)1942年至 1943年,中原地区又发 生百年未见的奇旱,重灾的晋冀鲁豫和晋察冀边区的冀西、冀中地 区,由春至秋 ,赤 日炎炎,田地坼裂 ,苗枯禾干。1942年平均收成 仅及常年的二、三成。单晋冀鲁豫边区的冀鲁豫区就有重灾村 1050个,轻灾村 580个②;大行 区需救济的灾民也达 33.6万余 人。③ 1943年灾情荒情更加严重 ,旱荒继续蔓延 ,夏秋还发生了特 大蝗灾、水灾。其中豫西、豫北蝗群遮 日,遍野枯枝 ;冀南从 1942 年春到 1943年 8月,从未落过一滴雨,884万亩良田成了废地一 片,8月后却又阴雨连绵 ,洪涝成灾,整个冀南汪洋一片,326万亩 土地悉数被淹。④ 仅左权、偏城、涉县、黎城、潞城、平顺等县,灾民 ① 《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年版,第 736 页。 ②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档案出版社 1985年版,第 649页。 ③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二),第 136页。 ④ 《冀南军民怎样战胜灾荒》,《解放日报)1944年 l1月24日。 · 183 · 《抗 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 3期 即达 35万以上。0 1944年,未绝的蝗灾又危害了太行区 60万亩 良田。② 可见,晋冀鲁豫和晋察冀边区这近 3年的受灾情形是多 么严重1 8年中,陕甘宁、晋绥、山东、华中等抗 日根据地也都遭受 过罕见的灾荒。 自然灾害曾使根据地人民的生活陷入极度困难 ,日寇惨绝人 寰的“大扫荡”更使人民的处境雪上加霜。八年抗战期间,根据地 一 直处于敌伪顽的包围之中。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寇更是把进 攻重点转向敌后抗 日根据地。从 1939年到 1942年间,敌人对根 据地的大小扫荡达 540多次。③ 千人至万人的扫荡有 132次 ,万 人至 7万人的扫荡达 27次。1941年和 1943年,日军对北岳区的 两次秋季“扫荡”,即屠杀边区军民 1.1万余人,抓走劳工 2万余 人 ,烧毁民房近 30万间,庄稼 5万余亩,抢走粮食 10万石 ,棉花 1.2万多斤 ,牲畜家畜 20多万头,毁坏农具数 10万件,使军民罹 病者 10万余人。④ 残酷的“扫荡”和“三光”政策,使根据地的广大 农村“从平原到山地,没有不被摧毁的村庄,没有不被抢掠 的村 庄”。⑤ 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几被摧毁殆尽 ,有生力量锐减, 元气大伤,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这就使连年的灾荒越发 严重,情况异常恶劣。 在 自然灾害和 日寇烧杀掳掠给根据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情 况下,敌特汉奸还乘机造谣、破坏、挑拨离间,使根据地的灾民们更 感到惊慌失措。因此,能否实行有效的救灾政策和措施,拯救灾民 ① 《晋冀鲁豫抗 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二),第 153页。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