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粮食储藏科技进步.docx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中国粮食储藏科技的进步2004/11/11 13:27:43   粮食储藏,在中国已有7 000年的历史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了20世纪,才发生质的飞跃,即赋予了科学的意义,有了新的发展。在20世纪这100年中,中国粮食储藏科技进步的轨迹是什么?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从科学的意义上分析、研究20世纪中国粮食储藏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于前50年“没有有系统的、全面的资料”,后50年,尤其改革开放20年来技术资料又繁多,所以,我们采取了科学史重在科学观念发展历史的观点,力图描绘出这100年中国粮食储藏科学技术进步的轨迹。   1、 清朝末期中国传统粮食科技之终结   清朝末期,中国新式农业学堂和农事试验场相继出现。1898年近代第一所农科大学和京师大学堂农科成立,许多省还设立农业学堂。1898年以后,各地农事试验场逐渐增多,1906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中央农事试验场,内设树艺、园艺、蚕丝、化验、病虫害5种,每种均有试验项目。各省也有类似的农事试验场。在一些农事试验场还进行了水稻引种选种育种的试验,如芜湖农务局在1903年引进日本早稻品种“女郎”号,进行试种,四川劝业道农事试验场征集国内农作物品种达1 300余种。其研究成绩虽然很小,但已开中国农事科学研究之先河。   西方农业科技以较大规模传入中国始于19世纪末。1897年,罗振玉在上海创办《农学报》,这是中国第一家农业刊物,前后发表了有关国外农业科学技术的译文或农学教材1151篇,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1900年,杜亚泉在上海创立的《亚泉杂志》,是我国人自办的最早的一种关于自然科学的综合性杂志,发表的《防腐与储藏法》,介绍了各类食物的18种储藏法,是中国最早介绍科学储藏的报道。包括《食物标准及食物各质化分表》、《定性分析》等,对中国人民认识科学储藏、食物品质、分析方法及手段等,都是极其有益的。   1904年,上海的江南“总农会”编辑了一套外国农业科学丛书,共82册,命名《农学丛书》,比较系统地传播了西方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   在清朝时,中国谷物国工农具有“磨、碾、砻、杵臼、水碓等”,粮食储藏“通行存七粜三”,即推陈储新的一种方法,这些就是传统的粮食加工与储藏。近代粮食科学技术是从使用由电作动力的机器生产开始的,“我国粮食工业,即使用机器制粉、碾米、榨油的工业,始于上个世纪。1863年上海洪盛米号用机器碾米,1897年上海创办大德机器榨油厂,1898年上海成立阜新机器面粉公司”。包括这些食品加工厂在内的民族资本企业,在中日甲午战争前,一共只有100多个,“到了1895-1913年间,民族工业……共设立厂矿549个”,其中食品工业就有125个。荣氏家族的面粉企业,由1903年每年加工面粉用麦量5 912.16吨,到1910年便上升为59 244.77吨,7年时间提高10倍。机器加工面粉,用麦量很大,储藏问题便产生了。由于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和近代知识分子群的产生,他们远涉重洋到异邦他国直接汲取近代科技的营养,学会了发展近代科技的技能,才有可能建立中国近代粮食科学技术,同时也必然导致了中国传统粮食科技文化的终点。   2 民国时期中国粮食储藏科技在艰难曲折中缓慢发展   中国对仓储昆虫的研究,已有2 500年的历史,真正对仓储昆虫进行科学研究还是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的。张禹安认为,姚胡元于1925年对谷象作的专门研究,这是中国最早的对仓储昆虫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果。此后,于菊生、忻介六、封昌远、冯学棠、姚康等于30~40年代对仓虫作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后来由李风荪教授总结性地记载了中国已有仓虫130种。其中以米象、绿豆象、碗豆象、大谷盗、长角谷盗、锯谷盗、谷蠹、拟谷盗、一点谷娥、麦娥等10种为重要,又以米象、谷象、一点谷娥及麦娥加害最盛。这就是民国时期对仓虫研究所得到的认识。   仓虫对储粮的危害,是这一时期仓虫研究的又一重要问题。根据案头资料概述为,1935-1946年四川、江西、湖南、湖北、广西、云南6个省及重庆、长沙等2个市的储粮平均损耗率为2.48%-38.58%,最高为广西上金,其受损率达77.5%。1935-1936年江西省农业院对遂川、泰和等33个县的调查报告,储粮因虫害的损耗率最高达30%-45%。前中央农业试验所统计,全国储粮每年因虫害的最低损耗量,大米是114.5万吨,小麦250多万吨。民国时期储粮损耗率之高,正是对当时政府粮政废弛,失于管理,设施简陋,仓廪空虚,民不聊生的具体写照。   粮食检验是粮食储藏的前提,科学检验是科学储藏的前提。上海商品检验局创立于1929年春,当时能对豆类作水分、病虫害、夹杂物等3项检验,对植物油作掺假检验;由于实施严格检验,使豆类和植物油保证良好品质,扩大了出口,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从此,中国有了粮食检验机构,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