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和吴越建筑的用武之地-景观设计.doc

徽派建筑和吴越建筑的用武之地-景观设计.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徽派建筑和吴越建筑的用武之地-景观设计

宣城城市环境特色思考 ――徽派建筑与吴越建筑的用武之地 前 言: 世界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的步伐加快;文化一体化随之而来,各国都在学习着彼此文化中先进的部分。2005年中法文化年活动、2006年中俄文化年…就是一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的典型部分。 彼此都在寻找和创造着各种机会进行的各种各样的交流。 在一体化的过程中,留住特色至关重要。城市是各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各国各地区之间相互认识中最直观且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因此,如何在趋同的世界中保留和创造多彩多色的城市显得非常重要。在众多的文化形式中,城市环境的建设又是留给人们的第一映像,往往也最深的。只要是有过旅游经历的人,这种感触是不用多说的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肩负着社会责任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者们,自当义不容辞地关注城市特色的形成、个性的确立。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城市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被那些不符合本身自然环境和文化心理的建筑、景观所充斥。有了特色才能不会被埋没,才能有竞争力。我国古代三国时期魏王曹操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鸡肋正是因为没有可食的特点才被人们如此待之。物以稀为贵,希有之物贵就贵它的特色上。如果北京也能“长”出雨花石,山西也有“漓江山水”,每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游人不远千里来到桂林去踩竹筏,到南京去逛雨花台了。可见有特色的东西是多么的有价值。 宣城是中国众多城市中的一员,当然也要发掘、定位、保留及创造自身的特色。然而,在当代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宣城显得有些迷茫,城市新建环境没有特色可言;甚至本有特色的一些古建筑都受到新建者的威胁,而呈现不和谐的一面。探讨宣城的特色应该是大时代背景和目前建设情况下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摘 要:从历史溯找到宣城的人文特色定位即徽文化与吴越文化的交融性。从而通过分析比较徽派建筑与吴越建筑的共同点,寻找他们运用到宣城城市环境中的契合点。接着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别思考宣城城市特色环境的塑造问题,并对城市环境的轮廓做了一定的设想。考察前文分析所得结论的运用到实际中的可能性。 关键词:宣城城市环境特色 徽派建筑 吴越建筑 比较 融合 宣城(随开皇九年更“宣城”为“宛陵”名。宣城原为春秋战国时期“弋江镇”—今南陵县青弋江镇,属丹阳郡宛陵的领辖)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成为显扬于江南的名邑,是吴越与徽州两地区交汇互通的焦点。古代有“土控吴兼越”,近代有“徽杭之项背”之誉。当代,芜屯公路、芜杭公路、皖赣铁路、宣杭铁路和宣杭高速公路的相继建成通车,更使得宣城成为皖东南的交通枢纽。可以看出宣城自古都是吴越之地与徽州互通交往的“显”要之地。从而促成了吴越文化与徽文化在此交汇。作为徽文化发源地的宣城同时也充当了以上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地的角色。宣城在地域概念上给人们一个兼容并储的文化意向。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表现地,其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映射当地人文化审美心理和价值观的过程。建筑与景观的设计和建设就必然反映这一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宣城城市环境特色的营造所反映的也应该是宣城特有精神文化,那就是吴越文化与徽文化的交融。 找到特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定位,建设特色城市环境。本文正是在做着这样的尝试,并通过徽派建筑的吴越建筑的比较来探索其实现的途径。 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徽州地区秀美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徽派风格建筑。徽派古建筑形式包括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四种形式。 “粉墙黛瓦”,翘角马头墙,砖雕门楣,石雕门槛的建筑外在形象和栩栩如生的精美木雕室内体 验,让徽派民居从内到外到透着一种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除建筑个体所展现的独特品格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在其村落建筑群体的规划上。 黟县宏村 徽州人尊从传统风水思想。重视“水口”①的营造,讲究“气”的聚与散,这也就是风水学中的“风”和“水”两样自然因素。因此,通常村落的选址都“藏风得水”、“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来分析,这种“规划”方法有着非常科学的依据。首先,从地形上,“背山”可以阻挡冬季的寒风;而“面水”则可以降低夏季炙热南风的温度。流动的风可以带走多余的潮气和热 宏村月沼 量。尤其是黟县西递和宏村的村内水系更是起到了天然“空调”的作用。从后山流下的清凉泉水流经村落时除了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浣洗之外,还可以 带走多余的热量(西亚炎热干旱地区国家的古代宫殿也有类似做法) 。同时又满足了当地人以水为财,应聚之的纯朴思想。这就是“水口”的独到功效。 座落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古民居,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幅山水书画般的优美画境。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