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虚词概说
古代汉语虚词概说
关于虚词的定义
《说文》:詞,意内而言外也。
曾,詞之舒也。/尒,詞之必然也。/只,語已詞也。/皆,俱詞也。/者,别事詞也。/寧,願詞也。/矣,語已詞也。
颜师古《汉书注》:
於戏,叹声也;於读曰乌,戏读曰呼。《司马迁传》:於戏!余维先人常掌斯事,显于唐虞。
《五行志中上》:鲁侯曰:敢问天道也,抑人故也?注:抑,发语辞也。
《哀帝纪》:六月甲子制书,非赦令也,皆蠲除之。注:也,语终辞也。
元代卢以纬《助语词》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古汉语虚词专书。清代袁仁林《虚字说》是我国第一部用“虚字”命名的虚字专著。《虚字说序》《虚字总说》:虚字者,语言衬贴,所谓语辞也。
缘其字本为语中衬贴之声,离语则不能自立,故只有声气可寻耳。
清代康熙年间人刘淇《助字辨略·自序》: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辕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所由发哂于杜温夫者邪!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
清代嘉庆年间王引之《语词误解以实义》:经典之文,字各有义;而字之为语词者,则无义可言,但以足句耳。
虚词:与实词相对。指没有独立的词汇意义,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用以表示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语法关系的词。
关于虚词的分类
198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形式主义的吸收外国东西”“已有体系的语法观点来研究古汉语虚词”《马氏文通·正名卷一》:“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实字:名、代、动、静、状;虚字:介、连、助、叹)。
杨树达《词诠》:介、连、助、叹、代名词、内动词、副词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何乐士《古汉语虚词词典》分虚词为八大类:介、连、助、语、叹、副、代、不定数词。
王力《汉语史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单位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
王力《古代汉语》专题:代词、连词、介词、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代 词
古代汉语代词概述
分类
古今汉语代词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异:古代汉语:无定代词“或”“莫”;辅助性代词:“者”“所”
《史记·陈涉世家》: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战国策·赵策》: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形式
“我”(今):“吾”“予”“朕”(古)
“这”:“此”、“是”、“斯”
体系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备。严格说来,先秦汉语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由指示代词“其”“之”“彼”承担,现代某些语言如日语、朝鲜语、蒙语还用这种方式。因此,“之”“其”作指示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不容易区别。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
人称代词
(一)古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都是用了许多字。不同用字语法功能略
有不同。
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都可以做主、谓、宾。一般,“吾”字作宾语有条件: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左传·成二年》:矢贯余手及肘。
“朕”字在秦始皇以后限定为皇帝专用,但在先秦,一般人自称也可以称“朕”。
《尚书·皋陶谟》:皋陶曰:“朕言惠。”
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
第二人称代词“女”“尔”“若”可以做主、定、宾,“而”“乃”一般作定语,较少做主语,不能做宾语。
《礼记·檀弓》:吾与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汝为
夫子,尔罪一也。
《庄子·秋水》: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史记·项羽本纪》:若不趋降汉,汉今虏若。
吾翁即若翁。
《左传·宣二年》:余,而祖也。
《左传·僖十二年》:往践乃职。
《论语·微子》: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尚书·康诰》:朕心朕德惟乃知。
第三人称代词由指示代词“其”“之”“彼”兼职,“彼”用于第三人称代词带有指示性,含轻蔑意味。“之”“其”语法功能相补充,“其”多作定语。“之”只作宾语。
《左传·庄十年》:彼竭我盈,故克之。
《孟子·滕文公上》: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战国策·齐策》: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
“其”还可以充当主谓短语组成的分句的主语。(王力认为仍为定语)
《左传·僖三十二年》: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左传·僖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辨别:“之”“其”是指示代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