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泰山学院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 通 论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谓语对主语所代表的人、物或所属性质、类别等进行判断的句子。古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系词,谓语直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其类型共有四种。 1、“者……也” 主语之后加语气助词“者”(有些著作认为是代词),表示提顿语气,谓语之后用语气词“也”加强肯定语气。例如: ①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王制》 ③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王蠹》 ④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 ⑤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友也者,友其德也。 《孟子·万章下》 ⑦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周易·乾第一》 ⑧弦高者,郑商也。 《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⑨晋人者,晋子也。 《 榖 梁 传·僖公三十三年》 2、“者……” 主语之后加“者”,谓语之后不加“也”。例如: ①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战国策·秦策》 ②屈完者何? 《公羊传·僖公四年》 ③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老子·二十七章》 ④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⑤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 ⑥栗者,民灾害所种。 晁错《论贵栗疏》 3、“……也” 主语之后不加“者”,谓语之后加“也”。例如: ①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 ②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 ③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公四年》 ④龙,德而隐者也。 《周易·乾第一》 ⑤臣之子,皆下才也。 《列子·说符》 ⑥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同上) ⑦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 《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⑧夫轸,天下之辩士也。 《战国策·秦第一·陈轸去楚之秦》 ⑨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 《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⑩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 ⑾公曰:“此晋国之宝也。” 《榖 梁传·僖公二年》 ⑿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 《左传·成公二年》 ⒀子良;郑之良也;师叔,楚之崇也。 《左传·宣公十二年》 4、“……” 主语之后不加“者”,谓语之后也不用“也”。例如: ①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 ②君子之德,风;小人之风,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③秦,虎狼之国。 《史记·屈原列传》 ④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⑤韩,天天之咽喉。 《战国策·秦策》 ⑥刘备,天下袅雄。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古汉语中的否定判断句一般是在谓语之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例如 ①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成公四年》 ②遂入,杀孟阳于床,曰:“非君也,不类。” 《左传·庄人八年》 ③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⑤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公孙丑下》 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 ⑦公非长者。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⑧我非生而知之者。 《论语·述而》 ⑨管仲非仁者与? 《论语·宪向》 古汉语中一些复句的内容也常用判断句的形式去表达,例如: ①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②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 《战国策·秦策一·陈轸去楚之秦》 ③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 ? 这几例中的“者”字都不是语气助词,而是结构助词,它们分别与其前面的词组构成“者”字结构(例①②③)或“所”字结构(例④),相当于一个名词,分别表示某种人(例①)、或表示某种现象(例②)、或表示某种原因(例③④),作整个句子的主语。 泰山学院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