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之连词.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通论之连词

古代漢語通論之連詞 一、古代漢語連詞概述 連詞是連接詞、短語或句子的虛詞。有的是表示聯合關係,有的是表示偏正關係。表示聯合關係的又可細分為表並列、表承接、表遞進、表選擇等幾類。如: (1)與徐公孰美?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4)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 表偏正關係的又可分為表因果,表假設、表目的、表讓步等幾類。如: (5)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餘,故民不爭。 (6)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7)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8)雖眾,無所用之。 先秦古籍中,連詞一般都是單音節的,總的說來複音連詞還沒有產生,“雖然”、“所以”、“然則”、“然而”等雖然已經有了,但是它們是短語,而不是詞;意義也同後代有區別,如 (9)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雲梯,必取宋。 (10)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11)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 (12)頒白者不負載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重要的連詞 (一)連詞“與” 連詞“與”是由動詞虛化而來的。動詞“與”有“參與”、“給與”的意思。“與”是古代漢語中使用得很多的並列連詞,它一般只用來連接並列的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的短語。如; (1)蜩與學鳩笑之曰。 (2)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3)吾與女(汝)同好棄惡,複修用德,以追念前勳。 (4)凡有爵者與七十者與未齔者,皆不為奴。 一般說來,連詞的“與”前後兩個名詞或體詞性的詞或短語是並列的關係,而介詞“與”前後兩個名詞或體詞性的詞或短語的關係不是並列的關係。但是,是不是並列關係有時也不容易分辨。如: (5)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6)誇父與日逐走。 (7)王稽遂與範雎入咸陽。 (二)連詞“而” “而”字是古代漢語中用的最廣泛、最靈活的一個連詞。它既可以連接詞與詞,短語和短語,又可以連接兩個分句。連詞“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用在聯合結構裏,連接形容詞、動詞或形容詞性、動詞性的短語,表示兩種性質或行為的聯繫。 (1)美而豔。 (2)敏於事而慎於言。 (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4)入而徐趨,至而自謝。 “而”字有時偶爾也連接名詞性短語,但是這是有條件限制的,如: (5)蟹六跪而二螯。 “而”字還可以連接兩個分句,也可以連接兩個主謂結構,表示兩件事情的聯繫,如: (6)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7)故令尹誅而楚奸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 (8)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而”字的第二種用法是用在偏正結構裏,連接狀語和謂語動詞。如 (9)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10)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11)太后盛氣而揖之。 (12)未至,道渴而死。 (13)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14)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馳然而臥。 “而”字的第三種用法是用在主謂結構裏,連接主語和謂語。 (15)先生獨未見夫僕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 (16)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17)意而安之,願假冠以見;意如不安,願無變國俗。 (三)連詞“則” 連詞“則”主要是連接句和句,有時也可以連接詞和詞,短語和短語。連接的兩個成分從意義上來看,既可以表示順承關係,也可以表示轉折關係。 表示順承關係的; 第一種表示兩事在時間上相承。如: (1)戰則請從。 (2)聞令下,則各以其學戰之。 (3)此印者才畢,則第二版已具。 第二,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聯繫. (4)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5)先生方能若是,則太子可生也。 (6)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 第三,表示假設,有“如果”、“假設”的意思。 (7)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8)項王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等曰:“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 表示轉折關係的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則”字連接的後一成分,不是表示前一成分所產生的結果,而是陳述一種事先沒有估計到的情況。 (9)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10)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則”字表示轉折關係的第二種用法是用在讓步分句中。 (11)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12)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 (四)連詞“之” “之”字本身是一個指示代詞,由於它經常用來複指,因而發展成了連詞。“之”最基本的作用就是連接定語和中心語,表示領屬關係或修飾關係。 (1)是炎帝之少女。 (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之”字的第二中用法是插在主謂結構中間,使這個主謂結構變成名詞性的偏正結構,用作句子的主語、定語、狀語。 (3)天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