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锡伯民族“西迁精神”的灵魂探讨.docVIP

创新是锡伯民族“西迁精神”的灵魂探讨.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新是锡伯民族“西迁精神”的灵魂探讨

创新是锡伯民族“西迁精神”的灵魂探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和永不衰竭的动力。249年来锡伯民族之所以能够完成西迁历史壮举,创造出人间奇迹,是因为锡伯民族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创先赶超的精神状态,始终弘扬创新的西迁精神,可以说,创新是锡伯民族“西迁精神”的灵魂。 一、创新是锡伯民族“西迁精神”的灵魂 1.创新是锡伯民族“西迁精神”的基础。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乾隆年间,为加强西北边防,清政府针对伊犁人烟稀少、防务空虚、外国侵略势力不断向东扩张的情况,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0月设置伊犁将军“统理诸务”,开始移民戍边,垦荒造田。清政府先后从黑龙江、张家口、热河等处调遣官兵驻防伊犁,又调遣绿营兵(由汉人编成的分驻在地方的武装力量)进驻伊犁。但伊犁将军明瑞深感伊犁现有驻防官兵不敷调用,乃向清廷请示增派官兵,清政府应其所请,决定从盛京的沈阳、开原、义州、风城、熊岳、复州、金州、锦州、岫岩、广宁、盖州、兴京、牛庄、海城、抚顺、松岭子等17个城乡里抽调锡伯族官兵1 020名,连同家属、以及未注册跟随而来的闲散亲属和路途中出生的小孩共计5 050人,迁移到新疆伊犁河谷驻防,以增强大西北的防务。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旧历四月十八这天,人们从各地汇集到盛京锡伯家庙--太平寺,为准备西迁的亲人饯行。他们杀牲祭祀祖先,焚香祈祷一路平安,共食离别饭,共饮送别酒,洒泪话别。四月十九日西迁的锡伯官兵扶老携幼,赶着牛车,拉着行装,在清兵护送下走出彰武台边门,离开盛京,离开家乡,踏上西迁的漫漫征程。当队伍走到科布多一带,正值阿尔泰山积雪融化,数河俱溢,水深流急,不能行进,连日等待。水退无期,只好取道绕科齐斯山而行,这时口粮已所剩无几。马、驼倒毙甚多。在粮食缺少、畜力不足、道路艰险、行军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管带协领阿木胡郎等一面咨文伊犁将军请示派人前来接济,一面带领官兵及眷属采集野菜充饥,继续前进。六月十二、十五、二十四、二十六日,两队与前来接济的人相遇,领取到接济物资后继续赶程,终于于1765年(乾隆三十年)七月二十、二十二日,先后抵达伊犁,胜利完成西迁的伟大历程。锡伯民族的西迁,是在交通工具非常落后,道路险阻、气候多变的情况下进行的。锡伯民族一路上冒酷暑,顶严寒,风餐露宿,以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忍受着长途跋涉中的艰难困苦,日夜兼程,披荆斩棘,经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其中包括在乌里雅苏台休整7个月),行程万余里,提前到达祖国西北边陲伊犁河畔,担负起保家卫国、固守边防的神圣职责。 2.创新是锡伯民族“西迁精神”的灵魂。锡伯民族西迁不仅仅是一个不断向自然环境索取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人类精神文化生态的问题,关系到人们如何与自然环境相处的问题。249年前,锡伯民族由东北迁至西北,由游猎民族变为农耕民族,面对的是伊犁河南岸的一片荒野,仅在霍集格尔布拉克和海努克等地水溪旁边,有准噶尔时代的庙宇、宫殿废墟和少部分塔兰奇垦种的耕地遗迹。为了民族的继续生存和永远保卫祖国的神圣边疆,从长远利益着眼,他们在伊犁河南岸疏浚了准噶尔时代的一条东西长达180余里的大渠,即绰合尔渠,或叫绰豁罗渠,引水灌田。因为沿渠的大片地是“渠北地隘,虑在无田;渠南阻崖,患在无水”(见徐松著《西域水道记》),故只开万亩土地。而这时,锡伯营人口已繁衍至7 000余人,万余亩土地已经不能满足口粮的需要。摆在锡伯族官兵面前惟一的一条路就是另行开渠,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以维持本民族的生计。当时锡伯营总管图伯特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当时的形势,又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和研究伊犁河以南的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他打破传统习惯思维,力排异议,最后下定决心,并以九族担保,兴修水利,垦荒种田,以造福于后代。1802年(嘉庆七年),即锡伯族西迁到伊犁以后的第37年,农历十月察布查尔大渠正式兴工开挖。察布查尔大渠凿于察布查尔山口,南引伊犁河水,图伯特总管根据工程艰巨,劳动力不足的实际情况,决定将8个牛录的400个劳动力分编成两个大队,春秋两季分期换工,采取边挖渠、边种地的办法,开一段就引一段水进行耕种,力求当年动工,当年受益。他这样做不仅解决渠道的试水问题,也解决劳动力的口粮问题。挖渠工程开始之后,图伯特亲自来到工地上。他白天指挥劳动,夜晚则率领部分办事人员,用香火测量地形,钉桩,标明翌日开挖渠道的路线,不分昼夜、不知疲劳地和大家共同战斗。锡伯民族目睹图伯特公而忘私、不辞辛劳、敢于创新、勇于奉献的情景,更是干劲倍增,齐心协力,终于在1808年(嘉庆十三年),挖成深一丈,渠底宽一丈二寸,渠面宽三丈,东西长达二百余里的察布查尔大渠,开垦出78 704亩土地,以后又逐年增多,及至今日已开垦20余万亩农田。从此,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原野上,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