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课劲健稚拙古雅天真
第2课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篆书知识与赏析??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篆书是最早出现的汉字书体。学习书法不单是要学习写字,还要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和与汉字书写有关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篆书包括哪些主要的字体样式,了解篆书的大体特征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对汉字的起源和早期的书写状况有所认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学习如何赏析篆书,提高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2. 篆书的发展
(1)殷商甲骨文
文字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是汉字、苏马利亚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及古埃及的图画文字。后两种在历史的发展中已被废弃不用了,只有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是我们所讲的最早的篆书,也是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我们现在所讲的篆书,主要是指可供我们学习、取法的商代甲骨文以后的文字。但可以肯定地说,在甲骨文之前,我国一定已有文字存在,因为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很有系统的文字了。甲骨文,也称“契文”、“殷契”、“卜辞”等,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人崇尚鬼神,有关祭祀、征战、疾病、田列、气象、出入、年成等,多要占卜,以知吉凶。卜后即在龟甲、牛胛骨或鹿头骨上刻下卜辞及占卜相关的事宜,留存下来,这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甲骨文。甲骨文多是用刀刻在甲骨上的,也有极少数是用朱砂或墨写的。一八九八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了许多甲骨。开始这些甲骨被称为“龙骨”,村民拿它当药材卖给药店用来医治刀伤。学者王懿荣从北京达仁堂买回的中药里意外地发现“龙骨”上有契刻符号,并首次从文字和文物的角度开始搜集和研究它,从而使甲骨文在沉寂了三千年后得到了重光。甲骨文处于汉字的早期阶段,虽然保留某些象形因素,但是它与图画有本质的区别。由于当时受工具和龟甲兽骨材质的限制,用刀刻成的甲骨文大小不一,笔画较细,直多曲少,纵向排列,参差错落。
(2)商周金文及其他大篆文字
随着青铜工艺的发展,商周时期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渐成风气。因为古人称青铜为金,所以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就叫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在钟鼎上出现最多,且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钟和鼎是商周时期典型的青铜器,所以金文也称“钟鼎文”。金文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文字,而甲骨文则是王室的日常应用文字。甲骨文主要是刻契的,而金文主要是铸造的。铸的方法虽然可能经过几道工序而导致所成的文字与预先写在范上的墨迹有差异,但也为修饰墨写的效果提供了便利,使书、铸者有更大的发挥余地。所以,一般说来,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比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书写更考究、更成熟、更完美。金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显示出了不同的面貌。早期的金文与甲骨文比较接近,只是笔画较粗。西周是青铜器制造的鼎盛期,也是金文发展的成熟期。著名的《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和《散氏盘》都产生于这一时期。《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金文分化,字体显示出不同的地域风格。战国时除了金文,还有石鼓文、简牍书、帛书等其他文字,也多属于大篆字体。总体上看,春秋战国时期,西部的秦系文字较多地承袭了西周金文的传统风格,较为古朴庄重;而东方诸国的文字则变化较大,如东南吴、越、楚等国流行的“鸟虫书”,字形瘦长,笔画纤细,是一种具有装饰效果的“花体字”。
(3)秦代小篆
经过统一规范的秦代篆书称小篆,又称“秦篆”,是当时官方推行的标准字体。关于小篆的产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可见它是李斯等人在先秦的大篆的基础上,吸收并省改六国古文、统颁天下、统一文字的产物。因为“书同文字”的主张是李斯首先提出来的,其作《仓颉篇》作为推行小篆的范本,此外还留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作品传世,历史上多认为小篆为李斯所创,所以又将小篆称作“斯篆”。把殷周以来的大篆简约、整理、统一为小篆,是对汉字自产生以来发展变化的一个总结。经过统一规范后的秦代小篆,结构更严谨,笔画更简洁,字形更匀称,是秦代和汉代前期通行的官方正体文字。但是它的使用范围还是有限的,主要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汉代萧何等人据秦时文字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秦书八体”,包括小篆、大篆、隶书、刻符、摹印、署书、殳书和虫书。启功先生认为“八体”中,大篆指先秦文字,小篆是秦文,隶书是当时的俗体,而刻符、摹印、署书、殳书都是小篆在实际中的特殊用字,虫书则是篆书的一种变体,用于装饰。所以,除了秦代留下刻石以外,当时的虎符、诏版上的铭文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秦代小篆的面貌。
(4)秦代以后的篆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