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古典诗词医学人文教育内涵及实施路径.doc
中华古典诗词医学人文教育内涵及实施路径
在当前医患关系得不到有效改善、医学教育迫切需要人文素养融入的情况下,进一步思考如何在医学生教育实践中,有效发挥古典诗词赏析的人文教育功能,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命题。在古典诗词的人文教育内涵中,对于医学生而言,究竟什么是举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在实现路径上,又如何更好地从医学生特点出发,达成最终的教育目的?本文期望能对此做出进一步的思考,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启发和借鉴。
一、中华古典诗词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内涵
医乃仁术、贵在“仁心”,渐已成为一种共识。大家都不会怀疑对于医学生的人文道德教育而言,“仁”是最核心的内涵和命题。何为“仁”?中国文化具体到汉字都博大精深,从解字上看二人一体乃为“仁”,“仁”就是他者与我合为一体的一体观,他痛亦我痛、他乐亦我乐,彼此时时体谅、处处尊重,因此而生发一种慈悲的大爱。在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中,教师往往会关注到这种情怀的重要性,也常会去思考如何培养医学生的这份“仁心”。
教师当然可以借助案例、文本的阐述,启发学生的大爱情怀,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仁”这种高尚的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养成是有次第的,它的根基便是我们往往因为太过日常而不会特别关注的“孝心”。“仁”这一博大爱的情怀,正是从家庭最天然、最基本的“父子亲爱”开始的,试想一个对父母都不能真正做到爱心、爱行的人,如何能对其他相关或不相关的人生出真正的爱。正如古训所言“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1]
因此,生发医学生的“仁心”,如果绕开了对“孝心”的培养和关注,那便是一种没有根的嫁接,背离了自然规律,也就很难达到理想的预期。可能我们用了很多的事实和方法在某一刻打动了学生,却不能很成功有效地使之内化为本心的自觉。古典诗词赏析对医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也要特别注意这点。古诗词当中确实有很多启发“爱”的名篇,但是我们要在这种种美好的“爱”中――爱亲与友、爱家与国、爱自然及万物,找到关乎“爱”的原点――“孝爱”的篇章,着重深化和升华,如此才能更好地纵横延伸,培育“仁”的大爱境界。
古典诗词里启发“孝爱”之心的诗,有的是医学生在大学以前学习过的,比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对于这种自小了熟于心的亲情诗,大学里再赏析虽重复,也未必不可,但必须另辟新径,更多地引向实践的新层面。比如考虑到大学生大都开始尝到别亲离乡的滋味,教师可以引领他们回忆分别、关注每一次的分别,甚至亲自体验穿针引线、密密缝的感觉等,以实践来生发新意、升华情感。
更重要的是在古典诗词的丰富矿藏中,从来就不缺乏启发医学生“孝爱”之心的经典作品,教师完全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去遴选佳作,给医学生带来崭新的体验和深刻的启示。
关乎孝亲之爱的古诗词,最早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诗经》,如《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3]便细腻展现了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的抚育,字里行间淌满作者深切的忆念和不能终养的沉痛。
到了诗词最繁荣的唐宋时期,更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孝亲”诗,许多名家都从不同角度,妙笔诠释着人间的“孝爱”。比如白居易的《慈乌夜啼》,“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4]
这首诗通过对慈乌鸟丧母后种种行为的细腻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慈乌对母恩的深切感念,最后笔锋一转指向现实中的某些人,对比之下其心尚不如禽,禽中的慈乌则堪与孔门中以孝行著称的曾参作比。这首诗对慈乌之孝刻画得精妙而传情,完全可代入读者的情感细细体会,所有的描绘最后铺垫出“人或不如鸟、而鸟胜人”的慨叹,题旨引人深思。
如果说《慈乌夜啼》是从正面引领学生“孝爱”情感的佳作,那么白居易的另一首诗《燕诗示刘叟》则以汲取教训为旨,负面展现了不孝的苦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细腻呈现父母对儿女泣血之爱付诸东流之后,戏剧性地指出此乃人生的复制,引出对“不孝”的警示。全诗如下:“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时,亦尝如是。故作《燕诗》以谕之矣。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