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中的意象探微.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采薇》中的意象探微.doc

《采薇》中的意象探微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采薇》中连用四个意象,有比有兴,借景借物抒情,体现了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意象一,薇   《采薇》前三节是主人公归乡途中回忆以前的军旅生活及思乡之情,为何以“薇”起兴而不是其它植物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到最后一节与前文的关联。《诗经》中的起兴多数是由眼前所见景物触发联想,引出下文抒情内容。“薇”这一意象是否也是如此呢?“薇”,即野豌豆,冬天发芽,春天长成,夏秋开花结荚成熟,嫩茎、嫩叶和果实均可食。《采薇》第一节说“薇亦作止”“岁亦莫止”,由见到野豌豆长出想到年末归家,这正与野豌豆的生长习性一致。而最后一节主人公归家时“雨雪霏霏”,也当在冬季,见到野豌豆应是理所当然。再则,第二节主人公戍边“载饥载渴”之时,通过采薇来充饥;最后一节主人公“载渴载饥”,冰天雪地何以解除饥渴?虽然没有交代,但有了以前戍边经历,采薇为食当是首选。基于上述两点可以合理推断,《采薇》之所以以“采薇”作兴起之由,也当是以归乡时眼前所见之物为联想触发点,前三节是以“薇”为线引起的回忆。   上面从“兴”的角度谈谈“薇”的作用,下面从“比”的角度探寻“薇”的意义。诗歌前三节用了三个动词“作”“柔”“刚”,写出了野豌豆由初生到长大再到变老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主人公思乡愁绪的触发,到“忧心烈烈”,再到“忧心孔疚”的情感变化过程一致。同时,野豌豆的生长期跨越了两年,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主人公戍边时间之长。再则,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但主人公所在的军队却采薇充饥,由采野豌豆嫩苗,到采野豌豆嫩尖,再到采豌豆籽实充饥,可见军粮难继,戍边环境极其恶劣。尽管戍役艰苦而漫长,主人公还在担心“王事靡?W”,反衬出了将士们不畏艰苦、抵抗侵略、以身报国的豪情。   意象二,“常之花”,即棠棣花   第四节为何转而写棠棣花而不是“薇”的花?笔者以为这首先也得考虑两种花属性的不同。野豌豆高不过半米,花色多为白色或淡紫色,花小如米粒;棠棣应该是郁李,颇像梨树,初春花开,密密层层。第四节是以高大的棠棣花兴起君子所乘的高大战车,从高度上讲是合适的,而低矮的野豌豆是不能与战车相配的。再则,棠棣花繁盛绚烂,有力地烘托了周朝军队军容的威武强盛和“一月三捷”的喜悦之情。还有,《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有“常棣之华,鄂不?|?|”之句,以常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喻比兄弟之情,《采薇》中的“棠棣”也可喻为“君子”“小人”上下齐心协力,共敌?N狁。   意象三、四,柳与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诗三百》中最佳诗句。王夫之《姜斋诗话》评价其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笼统称之,似有不妥。“昔我往矣”,当指主人公出征之时。远离故土,抛却亲人,从此亲人生死两隔,主人公心中充满悲苦自在情理之中,仅仅依此而言,王夫之评说以杨柳依依的美景衬哀情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结合战争背景以及归乡时节来看,“杨柳依依”的作用似乎不仅于此。主人公出征的原因是“?N狁之故”,面对外族的入侵,保家卫国是每个国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昔我往矣”也应该体现出主人公“匹夫有责”的担当。再看四、五节,“岂不日戒”“一月三捷”,在主人公的心中始终回荡着破敌的雄心,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从这点而言,“杨柳依依”应该含有主人公离家出征的豪情。再则,故乡的依依杨柳下,送行的人是谁?是心上人?是妻儿?是父母?诗歌中没有明说,反而给人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是情人间的难舍难分?是妻儿的依依不舍?是父母的殷殷叮嘱?主人公戍边多年,此时此景始终铭刻在心,成为故乡的符号,成为艰苦环境下最温暖的记忆,成为血战沙场的精神支柱,成为茫茫归乡途中最强大的动力。记忆中的“杨柳依依”的温馨场景与现实中“雨雪霏霏”的清冷场景对照,不更突出归途环境的艰险与“莫知我哀”的悲苦吗?   关于“雨雪霏霏”句,仅仅理解为哀景衬乐情,似更不妥。固然“一月三捷”,战争取得了胜利,终于可以归乡,以此说“哀景衬乐情”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最后一节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结束,应该是悲情胜过了乐情才是。那么主人公心中伤悲的是什么呢?“近乡情更怯”,风雪阻归程,应该是悲伤的两个主要原因。自己离家多年,家乡的心上人是否还钟情于自己?妻儿承担了多少的痛苦?父母是否健在?还有其他变故与否?渴望知道,又怕知道,顶风冒雪忍饥挨饿也要前行,但一日又能行多久?何日能归家?如果再联系第五节“?N狁孔棘”来看,“我心伤悲”还应该与战争的结果有关。这场严酷的战争最终以周王朝的胜利结束,但真正享受凯旋嘉奖的应该是那些驾着战车的“君子”们,这些王朝的官员们享受着战后的荣耀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