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夕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doc

七夕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   双针竟引双丝缕,家家尽道迎牛女。   ——[宋]张先《菩萨蛮·七夕》   七夕,又名“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因为时间在农历的七月初七晚上,所以又名“七月七”,在甘肃陇南一带也称之为“娘娘节”。七夕作为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少有的以女性为中心的节日之一。   七夕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牛郎和织女本是天上的两颗星星,牛郎星本名牵牛,又称河鼓,隔银河与织女星相对。这两颗位于银河两侧的亮星,在上古时期就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并成为上古人们确定季节的标志星。根据《夏小正》的记载,上古七月的傍晚之时,织女星就会出现在正东方向。人们以织女星出现的方位来确定七月的到来。这时的文字记载还只是纯粹的天文星象记录。《诗经·小雅·大东》:“维有天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时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尚未被人格化。在当时人的思想里,织女虽然具有“织女”之名,但却是不能从事实际治丝织布的织女;而牵牛,也仅仅是一只不能拉车的神牛而已。   战国末年、秦朝初年,在民间流行的择日数术书中出现了“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的说法。据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第一五五简正记“取妻”忌日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在另一简文中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何谓“不果”?事与预期相合的称果,不合的称不果。不果,即不能成为事实。此时的牵牛、织女尽管在人们的思想中已有男女之别,但他们毕竟还是天上的星辰,要结为夫妻,那是不可能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第七十六正壹记祠星:“牵牛,可祠及行,吉。不可杀牛。”还是将其作为牵牛星祠祭。故,“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是一句比喻的话,比喻那些事与愿违的选择。   《史记·天官书》说“牵牛为牺牲”,即供祭祀用的纯色牛;又说“织女,天女孙也”,即织女事天帝的孙女。汉甘公石申著《星经》卷下:“织女三星,在天市东端。天女主瓜果丝帛,收藏珍宝。”亦即是说,至司马迁著《史记》的时候(公元前145—公元前86年),牵牛还是祭祀用的神牛,织女则是“主瓜果丝帛,收藏珍宝”的女神。   东汉班固(公元32—公元92年)《西都赋》:“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唐李善注:“汉宫阙疏曰: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象。”可见 到了东汉前期,才有牵牛织女人格化的迹象。此时的牵牛已经不再是祭祀的纯色牛,而是同织女隔着天河(云汉)遥遥相对的牧童。但是还没有说他们之间有恋情。   最早描写牵牛织女爱情的文献是《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作者不详,从五言诗成立的时代,可推测《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建安时代的作品。1973年,四川郫县竹瓦乡出土的东汉墓石棺盖相对刻着牛郎织女画像:牛郎头戴三角冠,身着广袖长服,束带,左手抬举,右手牵牛,扬蹄飞奔。右方织女,头挽双髻,身着广袖长袍,体态轻盈,左手平举,右手执梭(或云绕线板),凝视对方。他俩之间留一空隙,似象征银河,遥遥相望。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章,得到了考古资料印证。   西晋之前,民间传说,牵牛织女尚无七夕渡河之说。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汉末年崔寔《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作麴,合蓝丸及蜀漆丸,暴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   《世说新语·任诞》:“阮仲容(咸也)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注引《竹林七贤论》曰:“旧俗七月七日,法当晒衣。诸阮庭中灿然锦绮。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挂犊鼻裈也。”   《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可见,西晋以前旧俗,以七月七日为曝经书及衣裳之日。晋人伪撰的《列仙传》《神仙传》《汉武帝内传》,又以此日为神仙下降之日。   晋人始以七月七日咏织女。西晋初在傅玄《拟〈天问〉》中有“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的话,不但让牵牛织女相会,而且将相会时间定在七月七日。   与傅玄同时的周处《风土记》不但有牵牛织女七夕相会,而且首次出现“使鹊为桥”,同时记载了民间七夕祭祀牵牛织女二星神、乞愿的习俗。   《风土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时广记》引)“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乞河鼓(《尔雅》曰:“河鼓谓之牵牛”)、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白气,有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