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遗传学分解.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章 遗传学概要 第一节 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结构 一、染色体的形态 二、染色体的数目 三、染色体的结构 一、染色体(chromosome)的形态 (一)染色体的构成 1.着丝点 主缢痕 2.长臂 染色体 3.短臂 4.次缢痕 5.随体 区别:着丝点(spindle fiber attachment):是主缢痕处的一种和纺锤丝微管相接触的结构,是微管蛋白聚合的中心。 着丝粒(centromere):是主缢痕处的一种内部结构,分裂 中期的两条染色单体在这里保持联系。 (二)染色体的种类 染色体组型分析或称核型分析:对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析。 二、染色体的数目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形态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三、染色体的结构 1、染色质(chromatin)的基本结构 美国人Olins夫妇(1974)提出了串珠模型: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nucleosome)。 蛋白质核心:8个组蛋白分子:2(H2A, H2B, H3, H4) 核心DNA:140bp绕在核心表面1.75圈 200bp 连接DNA,60bp 一条染色体是由一条染色质组成的。 2、染色质的化学成分 DNA:27% 蛋白质:66% RNA:6% 其它:如拟脂和无机物质(少量) 4、几个概念 常染色质(euchromatin):螺旋程度较低、染色较浅的染色质。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螺旋程度较高、染色较深的染色质。 玉米的第7染色体 异固缩(heteropycnosis)现象:在细胞不分裂时(间期),异染色质也不解螺旋的现象。 染色粒(chromomere):在染色体上,由于螺旋程度不同,形成染色不同的颗粒状。 第二节 孟德尔遗传 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 孟德尔从1856年起,就在修道院的花园里种植豌豆,开始他的“豌豆杂交试验”,到1864年共进行了8年,发现了前人未认识到的规律,这规律后来称为孟德尔定律,即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 。 四、独立分配规律 1. 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 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一对等位基因与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之中。 即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 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 概率统计 卡方检验 此部分内容下去自习。 第三节 连锁遗传 连锁遗传—两个或多个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性状连锁遗传现象是贝特森和庞尼特在香豌豆的两对性状杂交试验中首先发现的。 果蝇眼色:红眼 W 对白眼 w 为显性; P: 红眼 ♀ × 白眼 ♂ ↓ F1: 红眼 ♀ × 红眼 ♂ ↓ F2: ? 红眼 : ? 白眼 ♀/♂ ♂ 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又称非染色体遗传、非孟德尔遗传、染色体外遗传、核外遗传、母体遗传 。 真核生物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中。 叶绿体遗传 紫茉莉花斑植株: 着生绿色、白色和花斑三种枝条,且白色和绿色组织间有明显的界限。 一 数量性状的特征 二 数量性状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 三 数量性状的遗传 四 遗传率的估算及应用 一 数量性状的特征 质量性状(qualitative character):表现不连续性变异的性状。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表现连续性变异的性状。 质量性状的特征 (1)常受一对或几对基因控制。 (2)性状表现主要决定于基因型,受环境影响较小。 (3)杂种F1表现一种性状,F2代呈非连续的变异,容易分组归类。 数量性状的主要特征 (1)变异呈连续性 (2)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二 数量性状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 三 数量性状的遗传 1760年科尔鲁特(Kulrenter)在研究烟草的高矮时注意到了数量性状的遗传现象。 1909年瑞典遗传学家尼尔逊·埃尔(Nilson-Ehle,H.)在研究了小麦粒色的遗传之后提出了多基因假说(multiple-factor hypothesis)。 三对基因: (二)广义遗传率(broad-sense-heritability) 广义遗传率:遗传方差占总方差(表型方差)的比值。常以%表示。 广义遗传率 VG/ VP × 100% 某一性状的广义遗传率数值越大,说明该性状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选择的效果就越好。 1、数量性状受一系列基因所支配,每一个基因对表

文档评论(0)

w66333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