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山汉简《脉书》、《引书》中“癉”字考释.pdfVIP

张家山汉简《脉书》、《引书》中“癉”字考释.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家山汉简《脉书》、《引书》中“瘅字考释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张雪丹 张如青指导 (张如青, zxd—yiyi@163.com) 摘要:“瘅”字在张家山汉简《脉书》、《引书》中多次出现,因其义项颇多,又与“疸”字互假, 故在部分简文释义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对《脉书》、《引书》中所载“瘴”字做了详细的考证 和释义,并做了初步的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瘴张家山汉简脉书引书 张家山汉简医学文献主要集中在《脉书》、《引书》两部分。对《脉书》、《引书》 内容作过较系统整理的主要有两部书籍:一、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整理,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张家山汉墓竹简》(以下简称“整理小组)n3;二、高大伦先生 所撰的《张家山汉简(脉书)校释》髓1、《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口1(以下简称“高 本”)。在阅读这两部书籍的时候,对有关“瘅字释义有些疑问,后参考有关文著, 对“瘴”字释义有几点拙见,在此做一简介。张家山《脉书》、《引书》中含“瘅字 共有五处:《脉书》十三号简、三十九至四十三号简;《引书》二十九号简、三十三号 至三十四号简、三十七号简。其中《引书》三十七号简中“瘅”字的释定尚存争议。 本文所引简牍原文以整理小组为主,高本辅助补充。 一、“瘴刀字释义 查阅古代字书,“瘅字义项颇多,其中与医学相关的有四个:一、“劳病(《说 文解字》释嘲);二、“热’’( 《素问·奇病论》王冰注“脾瘅”嘲、 “胆瘅”嘲)、 “湿热(《素问·脉要精微论》王冰注“瘅成为消中”睛1);三、通“疸”。“疸,黄 病也’’(《说文解字》释H3);四、手足风病,指风瘫。(《广韵·平寒》释∞1)。在这一 初步概念的基础上,对《引书》、《脉书》简帛所载“瘅字作探讨。 l、《脉书》十三号简: 原文:“内瘅,身痛,艮(眼)蚤(爪)黄,弱(溺)赤,为黄瘅(疸)。n1 按:此句含两个“瘅字。第一个为“内瘅的“瘴”,整理小组对“内瘅未 做释义,“内瘅后标注逗号;高本释“内瘅”的“瘅’’字通“疸”,黄病,“内瘅” 后标注分号。乜3第二个为“黄瘅的“瘅,整理小组和高本均释通“疸,黄疸病。 另,高本此条缺“弱赤”二字,原简图片有此二字,当据补。 35 根据整理小组句读,“内瘴”与后面的“身痛”、“艮蚤黄、“弱赤”成分并列, 为“黄瘅”的症状之一。焦循《春秋左传补疏》云:“《素问·奇病论》有脾瘅、胆瘅, 王冰皆以热训之,《癯论》云:‘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名日瘅癯。’ 王冰注云:‘瘴,热也,极热为之也。’仓公诊齐王太后病日:‘风瘅客脬,’又云:‘脉 大而躁,躁者,中有热,而溺赤,’诊齐章武里曹山跗病云:‘沛消瘅也,’(沛当为肺 之讹)又云:‘臣意切其脉,肺气热也。’此亦以瘅为热,风瘴即风热也,肺消瘅,即 肺消热也。口1焦氏所举之例,皆为古之医学文献,通训“瘅”为“热,这对考释古 代医学专门术语提供了依据。 高本据《山海经》郭璞注、《汉书》颜师古注,释“瘅”通“疸”,义为黄疽。 则与后文“黄瘅(疸)之义重复,句意累赘。《说文》:“瘅,劳病也,“疸,黄病也”。 段玉裁注云:“郭注《山海经》,师古注《汉书》,皆云:‘瘅,黄病,’王冰注《素问》 ‘黄疸’云:‘疸,劳也,’则二字互相假而淆惑也。”H1从段注可知,“瘴”、“疸二 字本音同而义别,但后来二字互相假借,遂出现字义混淆。郭璞注《山海经》、颜师 古注《汉书》,皆将“瘴字释为“黄病”,不乏有淆惑错误之处。席世昌《读说文记》 云:“(汉书)艺文志《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四十卷,师古日:‘瘅,黄病,音丁韩 反,’按:此乃师古误以疸为瘅也。黄病为水土之疾,非五脏六腑通有之病,《汉书》 所谓瘅,为劳病无疑,颜注音义并非,宣正之。’’口1高本以郭、颜误注为据,故句读 及注释均误。 综上论述,此条简文中“黄瘅”的“瘅字通“疸”字无疑,即黄疸病。“内瘅 的“瘅字则当训为“热。如此,本条简文释为“内热,身痛,眼目及指甲黄,小 便赤,即为黄疸病”,于医、文两方面皆通洽。 2、《脉书》三十九~四十三号简: 原文:“少除之胍,觳(繁)於内踝之外廉,穿脯,出胳(郄)中央,上穿责(脊) 之内廉,殿(繁)於肾,灾(挟)舌本。是勤(勤)即病:悒悒如乱,坐而起,刖目 硫如煞兄,心如躲(悲),病麟,氟不足,善怒,心狄(惕)狄(惕)恐人将捕之, 不欲食,面黯若烛色,欺(咳)则有血,此羯骨蹶(厥),是少陪之胍主治。其所麈 病: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