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和乐教.pdf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教与乐教 姚中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弘道书院院长) 内容提要:引用古代文献与史实,解读儒家文化,文教,乐教的意义。在深 刻理解儒家文化,文教,乐教意义的基础上论述文教,乐教与儒家的关系,并探 讨儒家复兴与乐教复兴的意义与怎样实现儒家复兴与乐教复兴。 一、儒家之为文教 文教概念之提出,为了回应一个重大问题: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居于支配 地位的儒家,究竟是何种性质? 一种意见认为,儒家是宗教。但很显然,儒家不是基督教、伊斯兰教意义上 的宗教,也不是佛教、一贯道意义上的宗教。那么,儒家是什么,儒家是文教。 文在这里有多层含义:第一,六经之文。第二,六经之文呈现的礼乐之文。第 三,所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经由礼乐之文塑造个体的身体之文,“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第四,个体之文共同支持社会秩序之文,家齐、国治而天下平。 如此之文,医教、学传承。儒家是学,人们接受儒家价值是通过学文,而不 是经由信仰。“学”字在《论语》中频繁出现。后儒也有丰富论述。儒家是一种学。 儒家是借助教、学传承的,儒家价值是借助教育传播的。儒家教化体系乃是文之 教化。儒家作为文教,这一命题可解释中国文明之几乎所有重大而独特现象。 第一,儒家与各种宗教的关系。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格局是:一个文教,多种 宗教。首先是共存,其次是儒家渗透于各种宗教中,再次,儒生也可信仰各种宗 教。因而,中国自古就是宗教宽容、并存的。 第二,儒家与政府的关系。汉武帝以来,国家兴办完整的教育体系。国家呈 现为政教型国家。然而,这并非“政教合一”。 二、乐教与儒家之关系 那么,乐教与文教是何种关系? 乐教伴随着自觉的华夏文明之形成而诞生。《舜典》:帝日:“夔!命汝典乐; 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 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中国最早的教化体系是乐教。 而乐教又与神灵崇拜之间有密切关系。夏商周三代,乐存在于共同体的公共 过程中,而这些公共活动多在社与宗庙中举行,乐的核心功能是和神人。 三代形成一个连绵不断的乐教传统,各级君子均有瞽、工、祝、史等官,传 承、教授月。所谓“学在官府”,其实就是瞽、工等官以乐教教化君子。 孔子将乐纳入其学的体系中,六经中有乐经。儒家也发展了乐教理论。 不过,六经体系中,乐经不同于其他五经。乐自有相对独立而高度专业的传 承体系,故《论语》中,孔子多以乐之鉴赏者的身份出现。而随着礼崩乐坏,这 些传承体系溃散,乐散失。诗书礼周易春秋则主要依靠语言、文字传承,孔子删 述五经,儒生传承之。 儒家一直守护着古典之乐的传统,但更多地只是理论,而非活的乐教本身。 儒家理想的教化体系是礼乐并行,历代儒生固然向往乐教涵养性情、化育人伦之 功能,然多不能有所作为。总体上,乐教并非儒家自身守护、发展。 乐教传统另有传承,约可分为三支: 第一支在宫廷。诸多宫廷音乐有漫长的传承谱系,或可追溯至尧舜禹汤文武 之时。 第二支在精英群体中。士人也发展出个性化的乐。这跟儒家有关联,但似乎 更多与道家有关联。 第三支在基层社会,周末流落民间之瞽祝延续三代之乐,地方性巫祝又加入 地方之乐,融合而成化民成俗之乐教。这些乐的舞台,仍然是地方社、庙。社、 庙是乐教之中心。宋以后明清时代,戏曲兴起,其主要演出场所是宗祠和各种宗 教之寺庙,或与生死相关之家庭节日,仍带有强烈的和神人之功能。 所有这些乐教之承载主体,基本上不是正统儒家士人,而自有其十分专业的 传承、教育体系。也就是说,汉代以后,乐教与文教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各种宗 教与文教的关系。实际上,乐主要寄生于中国人多元的宗教生活中。因此,我们 所揭示的文教与宗教的模式,有助于理解乐教。 大体上可以这样说,乐教有自己的演变逻辑,相对独立。但儒家士大夫有意 识利用乐教旌行教化,历代儒家士大夫都十分重视乐教,比如戏曲。故儒家价值 渗透于其中,乐教成为传播儒家价值的重要载体。这就确定了传统中国之乐的特 征:乐以载道,公共品性,娱神化人。如此乐教是汉以来至关重要的基层社会治 理机制。 三、儒家复兴与乐教复兴 二十世纪,儒家遭到~波又一波打击,陷入衰微状态。 乐教同样遭到严重打击,尤其是基层共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hl0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