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张荫麟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纂.docVIP

硕士论文-张荫麟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纂.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引 言 第一节 张荫麟生平 张荫麟(1905~1942),我国近代著名学者。他在历史学、哲学、历史教育学、科技史等领域颇有建树,为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05年,张荫麟出生于广州东莞石龙镇。幼年时代,家庭和社会环境在张荫麟的治学思想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由于家境比较富裕,加之父亲的严格教导,张荫麟阅读了大量的四书、五经等传统儒家典籍,这些书籍不仅启迪了他的心智,而且为他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功底。社会方面,当时广州社会风气开通,以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广泛流传,对张荫麟也有一定的影响。1917年,年仅12岁的张荫麟从广州中学(初中)毕业后参加了留省东莞学会,该会以研究学问为宗旨。1922年,张荫麟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二中学(高中)。 1923年秋天,张荫麟考入清华学校(当时清华学校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设研究院在校期间,张荫麟涉猎广泛,对历史学、中西文学、哲学都有研究。1923年,年仅18岁的张荫麟以《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一鸣惊人,批判梁启超的观点,使得梁任公对他青睐有加。1924年《清华学报》的创刊号刊登了张荫麟的《明清之际西学输入中国考略》,编辑甚至误以为这是哪位教授的作品,充分显示了张荫麟极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在这七年里,张荫麟发表了40余篇具有开创性的学术论文,有考据学的,有哲学的,有科技史的,有中西文化的,多刊于《大公报》《清华学报》《学衡》《时代思潮》《燕京学报》等报刊杂志。同时,他还参加了一些报纸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他是《清华学报》书报介绍副刊的编辑。他和浦江清(古典文学研究家,1926年经吴宓推荐到清华国学研究院任陈寅恪助教,又于1936年担任《申报·星期论坛》的特约编委,1941年他和张其昀组织成立《思想与时代》社,发行同名刊物,张荫麟事实上是第一任总编。 1929年,大学毕业的张荫麟即赴美国斯丹福大学学习哲学,后又学习社会学。1933年,张荫麟读完博士学位取道欧洲返回国内。这段时间,他笔耕不辍,经常向国内报刊投稿。 回国后,张荫麟接受清华大学的聘任,担任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哲学系的讲师。在哲学系,讲授伦理学、英美近代哲学家选读。在历史系讲授中国学术史——上古至东汉、宋史。1934年5月,张荫麟参加了吴晗发起的“史学研究会”,该会宗旨是研究历史,促进新史学的发展。1935年,他接受国防设计委员会的委托,主编初高中和小学历史教科书。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只身南下,就职于浙江大学。不久,返回原籍。北大、南开、清华三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办学后,张荫麟前往执教。1940年,浙江大学迁往遵义,他又应浙大之聘赴贵州讲学,直到1942年病逝。 作为一名教授,张荫麟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很严。据张荫麟的学生回忆,在他讲授上古史第一节课的时候,就要求学生选读《左传》或《汉书》作为考试内容;讲授唐宋史即要求学生选读《资治通鉴》(唐鉴部分)或《宋史》(或《宋史纪事本末》)。他打破传统的“训诲式”教学方法,却能收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好效果。 张荫麟的学术兴趣非常广泛。在清华学习阶段,他至少专注于四门学科,即中西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撰写的论文也大多集中于这些领域。这中间以考据文章最多,也最见其功力。他最先发表的,以及写的最多的,都是考据类论文。然而传统的考据文章最大的弊病即忽视义理,只知收集史料,缺乏哲学理论的指导。所以大学毕业后,张荫麟即赴美国斯丹福大学深入学习哲学。他在给张其昀的一封信上,就曾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国史为弟志业,年来治哲学治社会学,无非为此种工作之预备。从哲学冀得超放之博观,与方法之自觉,从社会学冀明人事之理法。”在史学上,他又最重视通史的编撰,不仅有关于通史编撰的组织、理论和方法的论述,又有具体的编撰实践,出版了久享盛誉的《中国史纲》,在通史编撰方面可谓独树一帜。 第二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近年来,关于近代教科书的编撰问题渐成学术研究热点,而且当今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也可说是曲折反复。中学历史教科书究竟应该以何种面貌、何种体系呈现给学生,使教科书不仅是学习的教本,也可以成为学生喜爱历史的读本,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教育界和史学界。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专家学者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形成了专题体系。高中的历史教科书按专题史来编撰。必修教材分为三个模块,即必修Ⅰ(政治)、必修Ⅱ(经济)、必修Ⅲ(文化),选修教材又分为“中外历史重大改革”、“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等六个专题,通常至少要选择其中两个专题学习。这种新体系是对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问题是,这种模式的教科书是否适合高中学生呢?我们如何科学地设计与编撰历史教科书呢?我们似乎有必要回顾近现代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史,从中汲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