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 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365知识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 当为儒、道、佛三家。深入研究此三家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发掘中华 文化优秀、健康的精神遗产,并加以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进而推进我 国的现代化大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儒道佛三家鼎足之势的形成 公元前六、五世纪,在东亚大陆的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形成了儒 家和道家等学说。儒家思想以 “人”为本,侧重于从 “人”的角度来 观照人生、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宣扬以道德为人 生的最高价值。道家则以 “自然”为本位,侧重于从 “自然”出发来 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 归自然。儒家的 “人”本位和道家的 “自然”本位两种核心思想,奠 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基础,决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走向。 约在公元一世纪,诞生于南亚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佛教以“解 脱”为本位,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和生死 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 “涅槃”理想境界。佛教作为 外来的、与儒、道异质的文化,在经过彼此冲突、相互融合后,约在 公元四、五世纪的东晋时代,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此后,中华 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脉络,三家 (传统说法称为三教)共同构成 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 转自365知识 ] 从文化形成根据的角度来考察,儒、道、佛三家鼎足之势的出现决 非偶然。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三家文化旨趣的共似性。三家思 想的中心关怀和根本宗旨,都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实现理想人格, 可以说都是生命哲学学说。二是三家文化内涵的差异性。三家文化体 系的基点、架构、内涵、思维方式等均不相同,这又不仅适应于不同 人群的文化精神需求,而且也有利于彼此互补融会。尤其是从印度传 入的佛教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伦理学、 宗教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学艺术、天文学,乃至医学和民俗学等 内容,弥补了儒、道文化的局限。正是从这层意义上说,中华文化体 现了古代东方哲学和文化的主体性格与最高成就。 365知识 儒家的人本主义传统 儒家重视人的生命,称“死生有命”(《论语 ·颜渊》),“生生之谓易” (《易传·系辞》),认为人应当感恩自然的造化而使自己拥有生命, 并得以展开人生,演绎人生。 儒家重 “生”,更重 “德”,把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 上。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子罕》) 强调人应当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滕文公》)强调在任何情 况下都要坚持原则,维护人格尊严。这就是说,在生命价值与道德价 值发生冲突的严酷时刻,宁可 “杀身成仁”(《论语 ·卫灵公》),“舍 生取义”(《孟子 ·告子》),以成就道德价值。与重 “德”价值取向相 一致,儒家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价值对比 中,也认为精神高于物质,高度赞扬精神不朽说。《左传·襄公二十 四年》载:“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 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说强调,成就道德典范,建立盖世功业, 阐发精深言论,都必将长远地影响于后世,也即其所蕴含的精神意义 是永不消失的,这也就是说三立者的精神远远超越于死亡而臻于不朽。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