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严禁违规饮酒的心得体会.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职人员严禁违规饮酒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基层公职人员,从事乡镇综合管理工作已近十年,我深刻体会到纪律规矩是公职人员的“生命线”。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各地陆续出台严禁违规饮酒的刚性规定,从“工作日午间禁止饮酒”到“任何公务活动禁止饮酒”,从“八小时内”延伸至“八小时外”,这些制度的细化和完善,让我对“违规饮酒”这一看似“小事”的问题有了全新的认知。这种认知不是停留在“不敢违”的被动服从,而是逐渐升华为“不想违”的思想自觉,其中既有对纪律红线的敬畏,更有对职业使命的坚守。

一、从“酒桌文化”到“纪律雷区”:对违规饮酒危害性的再认识

参加工作初期,我曾对“禁止违规饮酒”的规定存在过模糊认知。那时总觉得,基层工作需要和群众打成一片,酒桌上推杯换盏是拉近关系的“传统方式”;遇到上级调研、兄弟单位交流,喝点酒是“表达热情”的必要礼节;甚至认为,能喝酒、会喝酒是“有能力”“够实在”的表现。这种错误观念,让我在刚入职的几年里,偶尔会在公务接待中“破戒”。直到2019年参与处理一起因违规饮酒引发的责任事故,才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那是一个暴雨后的清晨,我镇应急办一名干部前夜参与某企业的“感谢宴”,席间饮用了白酒。次日凌晨接到水库水位超警戒线的紧急通知,该干部因醉酒未能及时到岗,导致巡查延误,最终下游农田被淹,群众损失达30余万元。虽然事后该干部被党纪处分并调离岗位,但群众在信访中那句“干部喝醉酒,我们遭了罪”的质问,像重锤一样敲在我心上。这让我意识到,违规饮酒绝不是个人“喝多喝少”的私事,而是关乎群众利益、关乎政府公信力的大事。

从制度层面看,违规饮酒触碰的是多条纪律红线。《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生活奢靡、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造成不良影响的”要给予纪律处分;《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将“违反规定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行为纳入处分范围。而违规饮酒往往与超标准接待、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工作日饮酒影响履职等问题交织,极易衍生出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中,违规吃喝问题占比13.3%,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违规饮酒。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被酒局“围猎”的干部,是一个个被“酒杯”冲垮的防线。

从职业形象看,公职人员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言人”。群众评价干部,往往从“一顿饭、一杯酒”的细节开始。如果干部在酒桌上称兄道弟、酒气熏天,甚至酒后失言、耍酒疯,群众只会觉得“干部不靠谱”;如果干部在公务活动中坚持“滴酒不沾”,展现出清醒的头脑、严谨的作风,群众自然会信任“这样的干部能干事”。我所在的乡镇有位老支书,任职20年从未在群众面前喝过酒。他常说:“和群众坐一条板凳,喝碗茶比喝瓶酒热乎;给群众办件实事,比敬十杯酒实在。”如今他退休多年,群众提起他仍竖大拇指,这就是“不沾酒气”带来的“人气”。

二、从“被动守规”到“主动拒酒”:纪律意识的觉醒与升华

真正让我实现思想转变的,是2021年参加的一次党纪学习教育。当时,县纪委监委组织我们观看了《酒局背后的“围猎”》警示片,片中某县交通局长因长期接受工程老板宴请,在酒桌上称兄道弟,最终被“温水煮青蛙”,先后收受300余万元贿赂,从“喝酒办事”演变成“办事喝酒”,最终锒铛入狱。他在忏悔录中写道:“第一次喝酒时,我以为只是联络感情;第二次喝酒时,我觉得收点小恩小惠没关系;直到被留置的那天,我才明白,酒杯里装的不是情谊,是陷阱。”这段忏悔让我冷汗直冒——原来,酒局的“糖衣”下,藏着的是权力寻租的“炮弹”。

从那以后,我开始刻意观察身边的“酒局文化”。发现很多所谓的“朋友聚会”,背后都有“目的性”:有的是管理服务对象想“拉近关系”,有的是项目负责人想“提前沟通”,有的是同事想“请托办事”。有一次,辖区内某养殖场老板以“感谢前期帮忙协调用地”为由,邀请我参加私人宴请,席间特意准备了高档白酒。我刚要婉拒,他说:“就我们几个熟人,喝两杯不违规吧?”这句话让我警觉——他所谓的“熟人”,正是利用我公职人员的身份;他所谓的“不违规”,恰恰是想让我突破纪律底线。我当场明确表示:“政策允许的事,不喝酒也能办;政策不允许的事,喝多少酒也办不了。咱们有事坐办公室谈,清茶一样能解渴。”事后,该老板不仅没有不满,反而在村民大会上说:“这样的干部,办事公道,我们信得过。”这件事让我明白,坚守纪律不仅不会疏远群众,反而会赢得更长久的信任。

在日常工作中,我总结出“三问三不”的拒酒原则:赴宴前问“和谁喝”(是否管理服务对象)、“为什么喝”(是否存在请托事项)、“在哪喝”(是否可能造成不良影响);酒桌上坚持“不主动提酒”“不劝酒”“不代酒”。去年夏天,镇里组织防汛演练,结束后有村干部提议“庆祝一下”,我当场提议改到食堂吃

文档评论(0)

yclsh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