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2.pptx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精读探究支援前线五卅运动欢迎解放军金田起义虎门销烟武昌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抗日敌后游击战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八一南昌起义选择一个浮雕,用自己的话讲述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讲述要求:①要交代清记叙六要素和这个历史故事的意义。②口齿清楚,语言顺畅、生动

3.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浮雕分类。研究课文,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

东:①1839年,销毁鸦片烟,表现中国人民反帝的坚强决心;②1851年,金田起义,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③1911年,武昌起义,结束了封建帝制第一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南:④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⑤1925年,五卅运动,促使大革命风暴爆发西:⑥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斗争第一枪⑦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第二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⑧1949年,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左右两边两块装饰浮雕:支援前线、慰问战士)第三类:解放战争时期

精读探究从碑文的主要内容可知,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4.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画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5.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1)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

5.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2)指导学生分析第二幅浮雕。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5.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3)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揣摩·运用”四(并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精读探究从画面开始虎门销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归纳:共有三句话。6.讲读课文第三部分(11段)精读探究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