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身体观及其体育思想的阐释与反思.pdf

先秦儒家身体观及其体育思想的阐释与反思.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秦儒家身体观及其体育思想的阐述与反思

李有强

【摘要】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身体观上一脉相承,主张

身心相合,强调心对感官肢体的节控作用。他们对于身体的理解建立并影响了

传统儒学审视身体的基本维度,同时也决定了国人对于体育运动所特有的文化

心态。受其身体观的影响,先秦儒家的体育思想表现出如下特征:先秦儒家主

张“心”对身体的主导地位,贬低力的作用,批评单纯以满足感官刺激、流连

忘返的体育活动;先秦儒家倡导“礼”对身体节制作用,强化射、御等体育活

动的仪式性和规范性,从而将其教化和示范作用加以延展;先秦儒家持有的

“省身”、“修身”传统,也让体育活动充满了内省、自律的意味。

【期刊名称】体育科学

【年(卷),期】2014(000)009

【总页数】8

【关键词】先秦;儒家;身体;体育

1前言

身体,作为一个颇具当下意识又有着历史感的话题,与人类的整个发展历史相

生相伴。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布莱恩·特纳的《身体与社会》(TheBody

andSociety,1984)、约翰·奥尼尔的《现代社会中的五种身体》(Five

Bodies:TheHumanShapeofModernSociety,1985)和唐·约翰逊的《身体》

(Body,1983)等著作的问世,“身体研究”开始在西方学术界大量涌现,并

“以其新颖独特的视角、广阔的理论覆盖面和令人惊叹的解释能力吸引了哲学、

人类学、社会学、女性主义等领域的注意力”[14]。近年来,以儒释道为代表

的东方文化开始成为审视身体问题的又一重要场域,并涌现出以汤浅泰雄《灵

肉探微——神秘的东方身心观》[16]、杨儒宾《儒家身体观》[19]、黄俊杰

《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24]等为代表的重要学术论著,汪

民安、谢有顺、葛红兵、庞学铨、杨大春、张庆熊等学者也都对此问题有过论

述[18]。

然而,当我们对近期的身体研究进行总结回顾时发现,体育视域中的身体研究

相对薄弱。因此,也就无怪乎某些学者会发出这样的慨叹:“身体既是体育的

出发点,也是体育的落脚点,身体与体育的关系如此之密切。然而,我们对身

体的思考却是如此之少”[10]。中国历史的先秦时期,以孔子(至圣)、孟子(亚

圣)和荀子(后圣)为代表的儒家三圣,迭相继起,他们的理论主张奠定了儒学发

展的学理基础,他们所提出的“仁”、“义”、“礼”、“知”等价值追求和

“君子”、“圣人”的人格理想更成为后世儒学反复诠释的经典命题,并构成

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儒家三圣的经典著作

《论语》、《孟子》、《荀子》中,还保留有大量的“身体”和“体育”方面的文

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挖掘和阐释,不但能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身体文化,

重新审视中国古代体育思想,还有助于我们把握传统文化中身体与体育的相互

关系。

2先秦儒家的身体观

在早期的西方哲学中,身体长期处在饱受贬损和为人漠视的境地,心灵则以其

灵魂和统帅地位与身体判然相离。从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发展到笛卡尔“身心二

元论”,心灵和身体一直被视为“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8]。直到19世纪,

西方哲学界在对待身体的问题上才开始发生转向。尽管其在路径选择上姿态横

出,各有持守,如叔本华将身体意志化,尼采将身体权力化,弗洛伊德将身体

欲望化,马克思将身体实践化,福柯将身体规训化等。然而,在“身心相合”

这一身体态度上,他们可谓殊途同归。我国先秦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二元论思

想框架并不存在,他们将身心关系理解为“一对‘两极相关’(polar)而非‘二

元对立’(dualistic)的观念”[1],将“身心相合”看作是人的本体存在方式,

认为“有血有肉的人是包括身体、心知、灵觉和神明四层次的人,因此,能够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和自然乃至宇宙的生化大道结合起来”[5]。先秦时期,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三圣,在身体观上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

他们对于身体的理解建立并影响了传统儒学审视身体的基本维度,这无疑也决

定了国人对于体育运动所特有的文化心态。

2.1孔子的身体观

在《论语》中,孔子经常用“身”、“体”、“己”来指称身体,其中,与现

代生理学意义上的身体概念相接近的是“体”。《论语·微子》中所讲到过一则

“子路从而后”的故事:有一天,子路与夫子走散,子路途遇一丈人,便向他

请教夫子的下落,丈人便回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不难看出,

这里所提到的“体”,便是指生理学上的身体四肢。然而,在更多

文档评论(0)

叮当的泉水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