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徐偃王以仁义朝天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VIP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徐偃王以仁义朝天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4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徐偃王以仁义朝天下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养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具足者也,事或可以德怀,或可以力摧。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徐偃王修行仁义陆地朝者三十二国强楚闻之举兵而灭之。此有德守,无力备者也。夫德不可独任以治国,力不可直任以御敌也。韩子之术不养德,偃王之操不任力。二者偏驳,各有不足。偃王有无力之祸,知韩子必有无德之患。凡人禀性也,清浊贪廉,各有操行,犹草木异质,不可复变易也。狂谲、华士①不仕于齐,犹段干木②不仕于魏矣。性行清廉,不贪富贵,非时疾世,义不苟仕,虽不诛此人,此人行不可随也。太公诛之,韩子是之,是谓人无性行,草木无质也。太公诛二子,使齐有二子之类,必不为二子见诛之故,不清其身;使无二子之类,虽养之,终无其化。清廉之行,人所不能为也。夫人所不能为,养使为之,不能使劝;人所能为,诛以禁之,不能使止。然则太公诛二子,无益于化,空杀无辜之民。赏无功,杀无辜,韩子所非也。太公杀无辜,韩子是之,以韩子之术杀无辜也。

(节选自《论衡·非韩篇》,有删改)

[注]①狂谲、华士:此兄弟二人是齐国初建时隐居于东海的贤人,因拒不出仕,为姜太公所杀。②段干木:战国初年?魏国人,孔子再传弟子。他以清高隐居著称,终身不仕。

材料二:

昔徐偃王①以仁义朝天下。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庄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知仁义而不知世变者也。夫徐偃王为义而灭,燕王哙行仁而亡,哀公好儒而削,代君为墨而残。灭亡削残,暴乱之所致也,而四君独以仁义儒墨而亡者,遭时之务异也。非仁义儒墨不行,非其世而用之,则为之禽矣。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有删改)

[注]①徐偃王:西周时期徐国国君。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徐偃王修行A仁义B陆地C朝者D三十二国E强F楚闻之G举兵H而灭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以德自立”与《六国论》中“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的“以”用法相同。

B.操,意为“操持、拿着”,与《鸿门宴》“大王来何操?”中的“操”词义相同。

C.“义不苟仕”中的“义”与《师说》“吾师道也”中的“师”用法相同。

D.是,意为“认为正确”,与《答司马谏议书》“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中的“是”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要培养德操以示敬重贤人,要培植武力以表明能够用兵打仗,二者对治理国家缺一不可。

B.材料一认为清高廉洁是人的天性,姜太公诛杀二人无益于教化百姓,白白杀死了无罪的人。

C.材料二中楚庄王认为讨伐徐偃王这样好行仁义的有道之君不合情理,起初并不同意这件事。

D.材料二中四位君主施行仁义儒墨,最终却招致灭亡削残,原因是未安民心,致使百姓暴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太公诛二子,使齐有二子之类,必不为二子见诛之故,不清其身。

译文:

(2)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

译文:

14.两则材料都涉及徐偃王被讨伐之事,但论证的观点却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答案解析】

10.(3分)BEG

11.(3分)B

错误。操守,品德,德行;操持,拿着。句意:徐偃王的德行不能完备武力。/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12.(3分)D

“原因就在于他们未安民心,遭到百姓暴动”错误。根据原文“遭时之务异也”“非其世而用之”可知,这四位君主不知道世道已经变化,他们在不适用的世道施行仁义,从而招致灭亡。

13.(9分)

(1)(4分)姜太公杀了二人,假使齐国还有像他俩这样的人,肯定不会因为他俩被杀的缘故,就不保持自身的清高。

(2)(5分)大国对付小国,强国对付弱国,这就如同用石击卵,虎吃猪一样,大王有什么好犹豫的?

14.(4分)①材料一为了论证治国之道需德力兼备,不可偏废的观点。(或:有德行而没有武力准备的人,不能担负治理国家的任务。从徐偃王忽视武力而遭祸,来证明韩非一定会因忽视德操而受害。)②材料二为了论证施行仁政要符合时势。(或:施行仁义儒墨一定合乎当时的实际情况。从徐偃王等人施行仁义而遭祸,来证明施行仁政也要看时机。)

附文言文翻译:

材料一:

治理国家的办法,所积蓄的东西有两个:一叫培养德操,二叫培植武力。培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lyc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