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 《记承天寺夜游》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解析版)-备战2025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统编版).docxVIP

专题19 《记承天寺夜游》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解析版)-备战2025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统编版).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承天寺夜游》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解析版)

【2024·内蒙古兴安盟·一模】

阅读【甲】【乙】文段,完成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诗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下面是小文同学对加点字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民亦未寝”——由成语“废寝忘食”可知,“寝”的意思为“睡觉”。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合上下文语境,推知“但”的意思为“只是”。

C.“阡陌交通”——与今义“交通安全”的“交通”含义相同。

D.“欣然规往”——由【甲】文“欣然起行”迁移可知“欣然”为“高兴的样子”的意思。

2.翻译文段中画横线的语句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苏轼的“承天寺景”和陶渊明的“桃花源景”,分别属于以下【链接材料】中谈到的哪里之山水?请结合以上选文简要阐述。

【链接材料】

论山水(节选)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

(节选自张潮《幽梦影》)

【答案】

1.C

2.(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3.“承天寺景”是“地上之山水”,承天寺的月色之美吸引了作者,但眼前的美景又触发了他被贬谪的悲哀,自谓“闲人”,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桃花源景”是“胸中之山水”(“梦中之山水”也可),文中所描绘的土地、屋舍、良田美池等等景致,渔人虽“处处志之”却“不复得路”,以致“后遂无问津者”,表明作者所写之景亦真亦幻,是作者虚构的美好世界。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辨析。

C.“阡陌交通”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交通安全”指在交通活动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遵守相关规则,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维护交通秩序的稳定和顺畅。交通: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古今含义不同。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藻、荇,均为水生植物。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2)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文章主旨的能力。

首先明确:由【链接材料】可知,张潮《幽梦影》中提到的山水包括“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由甲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承天寺景是“地上之山水”。承天寺的月色之美吸引了作者,但眼前的美景又触发了他被贬谪的悲凉,自谓“闲人”,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由乙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的内容可知,桃花源景是“胸中之山水”“梦中之山水”,文中所描绘的“土地、屋舍、良田美池、鸡犬相闻”等等景致,渔人虽“处处志之”却“不复得路”,以致“后遂无问津者”,表明作者所写之景亦真亦幻,是作者虚构的美好理想世界。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辅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法律、医学电子书,案列评析、合同PDF、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中考、高考复习专题资料、试卷、真题、钢琴谱。

领域认证 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