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十四五教材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docxVIP

本科十四五教材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本篇论述腹满、寒疝、宿食病的病因、病机、脉证和治疗。腹满是以腹部胀满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常见于以脾胃病为代表的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病因病机较复杂。按《素问·太阴阳明论》“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本篇腹满可概括为两类:属于实证热证的病变多与胃肠有关,属于虚证寒证的病变多与脾有关。寒疝是指因寒气攻冲而引起的以腹中拘急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与后世所述疝气病不同。其除少数属于表里俱寒外,多数属于里寒。宿食即伤食,又称食积,是因脾胃功能失常或暴饮暴食致使食物滞留于胃肠,经宿不化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因三病的病位、症状、治法有相类之处,即病位涉及胃肠,症状多为腹满或疼痛,治法可互参,故合为一篇讨论。 一、腹满 (一)辨证与治法 1.虚寒证 【原文】 趺陽脉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 [1] 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温藥服之。(1) 腹滿時减,復如故,此爲寒,當與温藥。(3) 【注释】 [1]胠(qū区):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释义】 以上两条论述虚寒性腹满的病机、辨证和治法。趺阳脉候脾胃。脉微为中阳不足,脾胃虚寒;脉弦为下焦肝寒或肾寒之气上逆于中焦,所谓“此虚寒从下上也”。脾虚失运、寒气壅逆则腹满,升降失司、传导不利则便难,肝失疏泄、气机上逆则胁痛。故治疗“当以温药服之”。需要指出的是,应将“不满”看作腹满较轻,才符合实际。又因便难、胁痛可为腹满和寒疝病的共同伴见症状,故有些注家认为本条乃总论虚寒性腹满和寒疝的病机,可参。“腹满时减,复如故”是虚寒性腹满的一大临床特征。由于寒气时聚时散,故腹满时而减轻,时复如故。虚寒性腹满当用温药治疗,如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 【辨治思维与要领】 (1)虚寒性腹满的辨证要点是“趺阳脉微弦”和“腹满时减,复如故”。临床可见舌质淡、多齿痕、苔薄白、怯冷、吐涎、喜热饮、喜覆衣被等症。 (2)治疗虚寒性腹满,当辨清证候兼夹分别而治。本证乃“虚寒从下上也”,何不言“当以温药补之”?因临床可能兼有痰凝、血瘀、气滞等,这就需要在温补的基础上分证治之。 2.实热证 【原文】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爲虛,痛者爲實,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2) 【释义】 本条论述腹满的虚实辨证和实热证的治法。腹满有虚实之分,其鉴别有多种方法,其中尤以腹诊、舌诊具有重要的价值(表10-1)。根据按压疼痛与否分虚实:痛者多为实证,拒按;不痛者多为虚证,喜按。根据舌苔黄与否分虚实,苔黄者为有形或无形实邪化热之象,属实热证,用下法。唯苔黄未下者,才能用下法,这时黄苔一般都可因积滞排出而得以消除。 表10-1 虚寒性腹满与实热性腹满的鉴别 【辨治思维与要领】 (1)腹满证寒热虚实的辨治要点,主要在于腹诊拒按与否辨虚实和舌苔色黄与否辨寒热。这是仲景辨证的一大特色。 (2)治法应与证情相应。本条提出“可下之”,而非“当下之”,提示临证在运用下法时应反复斟酌。只有辨明积滞于胃肠的有形之邪化燥成实而见苔黄的实热性腹满证,且尚未下者,才能投承气汤寒下之;已下者,则应详审是否伴有耗气伤津等情况而治,切不可贸然下之。 3.表里俱寒证 【原文】 寸口脉弦,即脇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 [1] 惡寒也 ① 。(5) 【校勘】 ①寸口……恶寒也:《巢源》作“寸口脉双弦,则胁下拘急,其人啬啬而寒”。《千金要方》“寸口”上有“右手”两字,“啬啬”作“濇濇”。 【注释】 [1]啬(sè色)啬:形容恶寒瑟缩之状。 【释义】 本条论述腹满表里俱寒的脉症。寸口脉主表,弦脉主寒,寸口脉弦,是寒邪在表,故啬啬恶寒。弦脉又属肝,胁下是肝的部位,肝气夹寒邪为病,故胁下拘急而痛。也有注家认为本条系论寒疝病的脉症,可资参考。 【原文】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喜嚏。(6) 中寒,其人下利,以裏虛也,欲嚏不能,其人肚中寒 一云痛 。(7) 【释义】 此两条承上条,续论腹满表里俱寒证。前条论述素体虚弱的人易感受寒邪,当感受寒邪后,在表之阳虽受阻遏,但里阳不虚,仍有伸展之机,此时邪正相争,阴阳相引,故频频呵欠。如果其人鼻流清涕,发热而面色如常人,这是新感外邪的表现。由于里阳不虚,正气有驱邪外出之势,故常嚏。 后条论述感受寒邪后,很快发生下利,这是里阳素虚,脾胃为寒邪侵犯所致。又因下利更损阳气,不能驱邪外出,故欲嚏不能。 此两条似与前后原文不谐,从其表述方法和内容来看,很可能系后世医家传抄时误将本属《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中的条文错置于此。 【辨治思维与要领】 (1)对于表里俱寒腹满的辨证,应注意区别表里之寒的程度。第6条里寒轻而仅见喜欠,表寒重而并见发热、流清涕、善嚏等;第7条里寒甚而见下利乃至洞泄,表寒轻而仅见欲嚏不能。 (2)呵欠与嚏,临床辨证颇有意义。凡初感风寒,如禀赋不足,或疲劳倦怠及重病之人,多喜呵欠。喷嚏则多见于外感风寒表证。 4.

文档评论(0)

卢老师2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领域认证 该用户于2023年10月13日上传了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