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自我与自由遭遇边缘情境《黑暗的心》中的存在哲学.docxVIP

存在、自我与自由遭遇边缘情境《黑暗的心》中的存在哲学.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存在、自我与自由遭遇边缘情境《黑暗的心》中的存在哲学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corad1857-1924)在1890年的经历被公认为他生活的转折点。这次旅行几乎搞垮了他的身体,但同时也成熟了他的思想。短篇小说《黑暗的心》正是作者对这段难忘经历的总结和心中义愤的发泄。在蛮荒的非洲内地,形形色色的人所展现出的或荒谬、或冷漠、或无知、或疯狂的生存方式深深地刺激着康拉德的敏感神经,促使他在《黑暗的心》中对人类的存在再度认真思索,苦苦探索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正是小说久读不厌的魅力所在。 在康拉德生活的时代,尼采,克尔凯郭尔及雅斯贝尔斯等人思想中的存在主义因素已经在知识界产生了重大的反响。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环境里,康拉德不能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加上自身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性格,康拉德可以说先于萨特和加缪等存在主义文学家完成了文学创作中的存在主义思考。而本文无意把康拉德和这些存在主义哲学家联系起来,只想挖掘一些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所表现出的存在主义因素,并借助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83-1969)“边缘情境”的观点,探讨《黑暗的心》中所论证的人类普遍存在的状态和追寻自我本质的艰辛。 一 边缘情境与自我意识的缺失 《黑暗的心》篇幅短小,却意象丰富。从故事一开始笼罩在阴沉的泰晤士河上的浓雾到像沙漠一样死气沉沉的贸易公司办公室,从被腐烂和锈蚀的无力抗拒的机器到科兹那象牙般的身体,无处不在表现着存在主义者所描述的“冷漠世界”。“科兹先生——他死了”之所以后来能成为T.S.艾略特《空心人》的经典引语,正是因为它鲜明地勾勒出了人际关系的淡漠。在这样一个冷酷的世界里,人注定是孤独的、无助的,甚至是异化的。 就像马洛所说的那样:“我们生活就像做梦一样,是孤独的。”62然而,几乎很少有人能像马洛那样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平日里,人们总是忙碌于琐事之中,周旋在对话之间,而无暇思考自我的存在以及自我的真正价值,总是处于存在主义者所强调的“假我”(inauthentic)状态中,是一种“自在的存在”(being-in-itself),即物质的存在。这种酣睡的“假我”往往只会在死亡或灾难来临的一刹那被猛然惊醒,而不得不去重审世界,重审自我,这一关键而残酷的一刻被雅斯贝尔斯称为“边缘情境”或“临界状况”。 “边缘情境”是指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由于某种严重的变故,比如亲人死亡、家庭破裂、身患绝症、面临生死关头、精神分裂、犯罪或堕落等,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对话关系出现断裂,个人置身于日常的生存秩序之外51。存在主义认为,一旦遭遇“边缘情境”,人们就不得不开始怀疑原来所谓的“正常生活”,于是,原来的规范与价值尺度、身份与自我、信以为真的生存意义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或否定。这可怕而痛苦的状态使个人的世界突然间彻底崩塌!他们开始感到孤独、绝望与焦虑不安,发现自己不过是被无情地“抛”入世界的存在,单独背负着世界的重担,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减轻这担子。一些意志薄弱者会被这一发现当场击垮而选择死亡。《黑暗的心》中的瑞典人在去非洲内地的路上吊死,原因被他人冷漠地解释为受不了强烈的太阳或吃不消荒野。事实上,他正是由于无法承受世界的荒诞和自我的无助而选择了毁灭。 作者康拉德出生于沙皇统治下的乌克兰,父母都是波兰人。后来因为父亲反对沙皇统治,全家被流放到俄罗斯北部的沃洛格达。康拉德7岁时, 母亲病逝,12岁失去父亲, 从此由舅父抚养照看。可见,康拉德从小就饱尝了“被抛弃、被疏离”的艰辛和无奈。后来17岁的康拉德只身来到马赛,在一条法国船上开始了自己的水手生涯, 然而一连串的失败,使他身心受到沉重打击。世界的冷漠几乎摧毁了这个没有国籍的人,他强烈地感到自己是那么地孤独、无助、没有任何归属感,康拉德在这时差点自杀。这种悲剧,用康拉德自己的话说,源自个人的意识。1898年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康拉德写道:“人类感受到生命的悲惨并不是因为他们是自然界的受害者,而是由于他们意识到了他们是受害者。”30而且这种意识往往也只会在灾难甚至是死亡来临时被突然激起,也就是说,直至踏入“边缘情境”,人们才得到机会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荒诞和自我的无助。 《黑暗的心》中,马洛是故事的讲述者,被有些评论家视为康拉德的代言人。通过马洛之口,康拉德向我们描述了一个莫明其妙的、愚蠢的、凶残的、肮脏的、蛮荒的、或者下流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外在世界;科兹死后,当马洛去比利时拜访科兹的“未婚妻”时,他感到自己错误地来到了一个人不宜来的、充满残酷、荒诞的神秘之地;伴随着荒诞的气氛和不可理解的混乱,海口的法国炮舰胡乱地朝丛林开炮,就像一个无法看清的“荒诞”形象。当马洛一行逐渐接近科兹的小站时受到了土著人的攻击,马洛痛苦地怨恨那处境荒诞的危险。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下的马洛不可能不产生一种孤独的、与世隔绝的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