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约翰amp8226阿什贝里诗歌创作中的后现代诗学风格.docVIP

论约翰amp8226阿什贝里诗歌创作中的后现代诗学风格.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约翰amp8226阿什贝里诗歌创作中的后现代诗学风格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文学、艺术、军事或历史”中“世界史”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17787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正文 论约翰amp8226阿什贝里诗歌创作中的后现代诗学风格 文1:论约翰amp8226阿什贝里诗歌创作中的后现代诗学风格 文献标识码A 美 国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纽约派重要诗人约翰#8226;阿什贝里(John Ashbery,1927)早年即在诗歌、绘画、音乐等方面彰显天赋。1956年,诗集《一些树》(Some Trees)的出版奠定了他在美国诗歌界的地位,1975年出版的《凸镜中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in a Convex Mirror)荣获全国图书奖、普利策奖以及全国图书评论奖。2001年,阿什贝里被命名为“纽约州诗人”,以此表彰他对美国尤其对纽约诗坛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持久的影响力。当他同时期的纽约派核心诗人弗兰克#8226;奥哈拉(Frank O’Hara,1926-1966)、詹姆斯#8226;舒亦勒(James Schuyler,1923-1991)等都已作古,阿什贝里却还是“先锋”,成为英语诗歌的中心人物和其他诗人纷纷效尤的对象。如今,阿什贝里已成为全球英语诗歌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后现代诗学风格,强调中心意义的消解以及对传统技法的分离,重视诗歌创作的实验性,在荒诞不经的表象下形成了内在的和谐与契合,呈现出另类的诗学美感。研究表明,阿什贝里的诗是他玄思状态下意识的自由流动,其后现代诗学理念与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中心消解与诗意悬置;消解逻辑因果关系;强调诗歌的即兴式写作。本文旨在通过对阿什贝里诗作的文本解读与研究,从三个层面揭示阿什贝里诗歌创作的特色,论证诗人在创新求变的诗歌实践中所构建的后现代诗学观以及由此而取得的杰出诗歌艺术成就。 一、 中心消解与诗意悬置 中心消解是阿什贝里诗歌作品彰显后现代风格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趋向一种多元开放、玩世不恭、暂定、离散、不确定的形式,一种反讽和断片的话语,一种匮乏和破碎的‘苍白意识形态’。”①所谓“苍白的意识形态”指的就是中心意义的消解。它打破了美与丑、文学与非文学以及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从而给实验与创新留下了巨大的空间。阿什贝里显然把握了这样的诗学理念并将之化作自己的创作风格,从实验性的模仿走向富有独创性的诗歌艺术之路。 阿 什贝里早期诗歌鲜明的实验效果代表了纽约派诗歌最大的艺术特色,“纽约派诗人们并没有制定任何共同的纲领或行为准则,也没有公开发表什么宣言以昭告天下。他们是一群志趣相投、目标相近的实验主义者” 唐根金:《20世纪美国诗歌大观》,上海:上海大学,2007年,第193页。。现代主义作家否定了上帝及客观规律的存在,宣称“上帝死了”。 叶秀山:《思#8226;史#8226;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北京:人民,1988年,第153-170页。后现代诗人则更推进一步:不仅上帝死了,“人”也死了,主体也死了,一切都被消解了曾艳兵:《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7页。 。这正是阿什贝里诗作所体现的实质内容,它打破了权利话语的结构,是对当时统治美国诗坛的“新象征主义”诗派所框定的文雅、高贵、理性等正统规范的修正。阿什贝里诗学理论中的“主体的破碎”,即那些看似源于诗人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回顾,却在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与纽约派鼎盛时期的20世纪中叶普遍认同的宏大叙述已是不可为的想法不谋而合。宏大叙述本意是一种“完整的叙事”,具有主题性、目的性、连贯性和统一性,过分追求历史规律,忽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述的摒弃以及主张的“碎片化”趋势,就是中心意义的消解与诗意的多维性和不确定性。在《什么是诗》(What Is Poetry)中,阿什贝里写道: 汪小玲:论约翰#8226;阿什贝里诗歌创作中的后现代诗学风格设法避开思想,就如同这首诗? 但我们回归它们,像回到妻子身边, 而将热望的情人留在一边? 在学校里,所有的想法都被梳理而出, 留下的如同一片苍茫大地。 闭上眼睛,你能感觉它遥遥数里。 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2002年,第419页。 在诗的开篇,阿什贝里就刻意强调诗歌创作就是要“设法避开思想”。在学校里,我们被灌输了许许多多的观点,被旧有的意识形态所束缚,所以冲破所谓“思想”的羁绊,获得意识的自由驰骋、无拘无束,方才是诗歌创作的本质。在阿什贝里看来,在诗歌中要想找到诗人所表达思想的意图是虚妄荒唐的,诗歌创作重在过程而非作品自身,也许找到的是“妻子”,失去的却是心中念念不忘的“情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ting19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