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炳灵寺石窟第13龛造像辨识
炳灵寺第13龛造像保存完整,雕刻精细,造型独特。由于此龛较小,龛内仅石雕一尊像,此造像特征在石窟造像中所占比例小,又没有榜题。因此,对此造像的辨识比较困难。关于此尊造像的辨识,之前有关专家学者所有涉猎,但没有专门对其进行考证。由于瑞像表现的是在特定时间和场合显现灵瑞时的状态,在其后来的信仰历程中保持了固有的形态,因此,每种瑞像无论时间和地域如何变化,但固有和基本稳定的造型特征仍不变,这种固有的造像特征为我们研究炳灵寺第13龛雕像提供了重要依据。下面通过敦煌及四川地区一些石窟保存的番禾瑞像及近年来对番禾瑞像的研究成果,来考察炳灵寺第13龛造像。
一、凉州番禾瑞像和刘萨诃信仰
番禾瑞像又称番禾圣容像或御容山圣像,此图像来自于东晋、北魏时期神异僧人刘萨诃预言的石佛像。番禾县瑞像在今甘肃永昌县境内,据唐代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太延元年(435),有离石沙门刘萨诃者,备在僧传,西游江表,礼郧县塔,至金陵开育王舍利,能事,将讫西行,至凉州西一百七十里,番禾郡界东北,望御容山遥礼,人莫测其然也,诃曰:‘此山崖当有像出,灵像具者则世乐时平,如其有缺则世乱人苦’。经八十七载,至正光元年,因大风雨,雷震山岩,挺出石像高一丈八尺,形相端严,唯无有首,登即选石命工,安讫还落,魏道陵迟,其言验矣。至周元年,凉州城东七里,涧石忽出光,照烛幽显,观者异之,乃像首也,奉安像身,宛然符合。 周保定元年,立为瑞像寺,建德将废,首又自落。 开皇通法,依前置寺,大业五年炀帝西征,躬往礼谨,改为感通道场,今仍存焉。”
这段史料详细记载了刘萨诃的身世及番禾瑞像的来历。刘萨诃是东晋一代名僧,稽胡族人,法名释慧达,东晋隆安三年(399),他经凉州来到敦煌,西出阳关,沿丝绸之路南道赴印度巡礼取经,往返10年。回国之后又两次西行,在河西走廊弘扬佛法,最后圆寂于酒泉七里涧。王琰《冥祥记》中记载了他31岁誓死后巡游地狱,被观音相救,由一个杀生为业的罪人变成皈依佛门的僧人。慧皎《高僧传》描述刘萨诃去江东寻觅礼拜阿育王塔,阿育王传说对江南佛教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事迹和神话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从而他由一个普通僧人演绎成了一个具有特异功能的高僧。此外,刘萨诃凭借他神奇的预言能力,成为稽胡族人的民族神,被视为观音的化身。①
因刘萨诃神奇故事的广泛传播及番禾县瑞像的出现,把刘萨诃信仰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番禾县瑞像出现的关键在于它应验了刘萨诃的预言,瑞像是刘萨诃预言的结果,石佛头的存亡具足象征着国家和佛法的盛衰,佛教盛则佛像完整,佛教衰则佛像不完整。北魏衰落之时,此石像没有佛头,北周兴起时佛头被发现,至武帝灭佛时佛头又掉落。随后,隋朝建立,恢复佛法,再兴寺庙,隋炀帝亲幸寺院,石佛像再度完整,石佛的完整与否,与刘萨诃的预言息息相关。这座寺院名为“瑞像寺”,从名称来看,可能是因为这尊石佛像能预测未来凶吉,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而命名的。刘萨诃作为番禾瑞像的预言者,名扬四方,从而成了北朝至隋唐西北地区的一个强有影响力的神灵。据记载,刘萨诃成功的预言了莫高窟,是继乐尊、法良二大师之后,大规模兴建莫高窟的最重要人物之一,其中仅他预言开凿的窟龛有299个之多,内容涉及了刘萨诃从出家为僧、印度取经到河西弘法等各个时期的主要活动情况,大大的推动了刘萨诃信仰的进程。这些现存于世的大量佛教艺术作品,有利地证明了当时刘萨诃信仰在西北地区产生的重大影响。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敦煌相关文物及文献的发现,刘萨诃和尚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把此石佛像定为“番禾瑞像”。
目前,发现的番禾瑞像图主要集中在唐至五代、宋时期的敦煌石窟中。中唐时期,番禾瑞像与其他各地瑞像组合在一起的较多,主要分布在敦煌莫高窟第231、237诸龛的顶部。到了晚唐、宋初的归义军时期,组合、位置有所变化,内容以御容山大佛的故事画为主,绘于第61龛和第98窟的背屏之后。这些瑞像图多以单尊瑞像和大型经变画为表现形式,分布在窟顶或背屏周围,有的还有榜题。纵观这些瑞像,虽然表现形式、组合不尽相同,但造像特征相似,造像均身着袒右肩或双领下垂袈裟,左手举于胸前握袈裟一角,右手自然下垂于右腿外侧,手心向外,立于仰覆莲座上。
二、番禾瑞像与炳灵寺第13龛造像对比分析
炳灵寺第13龛位于下寺石窟群南端的山崖上,为晚唐时期开凿的一尖拱顶浅龛(见图1),龛高1.39米,宽0.74米,深0.22米,没有榜题。龛内石雕一立佛像,像高0.97米,高肉髻,有髻珠,面丰圆,双目下视,隆鼻,嘴小唇厚,颈短,身着袒右肩袈裟,袈裟紧贴身,袈裟边缘刻三角形波折纹,左臂衣纹为双阴线,下着裙,右手自然下垂于右腿外侧,五指并拢,手心向外,左手握袈裟角于胸前,赤足立于半圆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