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编 第四章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第一节 诗歌道路的选择 现代新诗的历史使命 用现代的语言形式表达现代人的感情,与现实生活建立更加直接的联系,是现代诗歌界的主要的潮流 十七年时期中国诗人的构成主要是三类: 一类是诗坛主力。 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等。 他们来自解放区,五、六十年代进入创作旺盛状态。 二类是1949年以前已经成名的诗人。 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田间、李季等。 他们总体特点是调整诗风,以适应新的时期。国统区的诗人转型剧烈,冯至、穆旦、何其芳等人中断了他们的探索,没有写出超越以前的诗歌。 三类是一些青年诗人登上文坛。 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等。 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点 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治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 1.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 2.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 3.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 1、40年代解放区的诗歌样式 “七月派” 胡风 田间 李季 “平民化”山歌 袁水拍 “九叶诗派”穆旦 郑敏 具有现代主义的倾向 2、解放后初期的诗歌道路 解放区诗歌和新诗中的“革命诗歌”在新中国诗歌界处在主流位置。区分主流和逆流的做法,使得诗歌多元的格局逐渐不存在,诗歌道路逐渐窄化。诗歌与“人民群众”结合,为社会服务,以及作者与民众的感情结合,作者的写作立场和思想感情都成为诗歌核心的观念。 3、50年代末的政治抒情诗与人民诗歌 人民诗歌:注重对工农兵生活和各个建设和战斗岗位上的声音表现。 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赞美政治领袖和运动。 4、1958年的政治歌谣体诗歌。 十七年诗歌的发展过程 . 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歌时代的开始: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巨人终于诞生了。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 .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艾青《养花人的梦》等。 《草木篇·仙人掌》: 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草木篇·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做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 “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如今唱歌用箩装,千箩万箩堆满仓。莫看都是口头语,放到田里变米粮。” 50年代末60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 . 叙事诗主要写历史。 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如民间整理的《阿诗玛》、《嘎达梅林》、《格萨尔王传》长诗,李季《菊花石》。 一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郭小川《将军三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冰《刘胡兰》、臧克家《李大钊》等。 .60年代阶级斗争扩大化后,政治抒情诗主导了诗坛潮流,诗歌变了“战歌”,标语化、口号化、政治化,政治抒情诗一统天下。 政治抒情诗:作为独立形态的诗歌体式,政治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概念则大约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出现。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政治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诵吟、口号式的语词。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第二节 普遍的艺术困境 1、诗人们面临的艺术困境 “形式的基础是可以多元的,而作品的内容和目的却只能是一元的” 诗歌传统的多元路径的窄化,对于新的生活、群众路线不熟悉, 对于诗人的个人才华和感情的过度抑制,诗歌与政治过度紧密的捆绑, 直接后果就是一大部分优秀的现代诗人在当代从诗歌界整体性的消失。 2、著名诗人们的诗歌之路 臧克家:急迫地向现实正式迫近的姿态,既出于本意也出于时势,参与捍卫全新的艺术格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