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件:项背部疼痛及手法.ppt
肩胛冈 触及肩峰的后部。沿着肩胛骨冈嵴向内侧,肩胛冈内侧缘逐渐变细。 肩胛冈位于第3胸椎棘突水平。 肩胛冈分开冈上窝和冈下窝,作为冈上肌和冈下肌的附着部位。 肩胛骨内侧(脊柱)缘 从肩胛冈的内侧向上移动,触及上角,此为第2胸椎的位置。此处为肩胛提肌的附着部位,常有 触痛。此外,此处的疼痛常是来自颈椎。 沿着内侧缘继续向下,注意它是否平附在胸廓上。如果内侧缘呈翼状离开胸廓可能是胸长神经损伤。 从脊椎到下角沿着内缘,注意大菱形肌的附着。肩胛骨的下角位于第7胸椎的水平。 肩胛骨外侧缘 从下角向外沿着肩胛骨外侧缘,向上继续触 诊,由于前面的肩胛下肌和后面的大圆肌和小圆肌的附着,外侧缘不如内侧缘易于触及。 大小菱形肌 大菱形肌起于T2至T5棘突,止于肩胛骨的脊柱缘。 小菱形肌起于C7和T1棘突,止于肩胛骨脊柱缘。 站在坐着的病人的后面,在肩胛骨脊柱缘可以确定此肌肉,当让病人手扶腰部内收肩胛骨时,此肌肉更明显。 背部压痛点检查(5个) 胸椎棘突(侧方)压痛点——背伸肌群和背筋膜压痛点——胸椎板压痛点——胸椎后关节压痛点——胸椎横突尖压痛点 病因病理 长期的慢性劳损,如低头伏案工作或使用电脑等,使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痉挛,影响血液循环及代谢,使肌肉筋膜组织变性、肥厚,形成纤维小结而引起项背部疼痛。本病患者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 项背部因长期的感受风寒湿邪、劳累、轻微外伤积累 肌筋膜组织产生炎症、水肿、粘连、变性,以后逐渐纤维化,筋肌僵滞 诊断 1、临床表现 2、检查 1.临床症状:项背部酸痛不适,肌肉僵硬板滞,或有重着感,向一侧或两侧背部与肩胛之间牵拉痛(或有放射样痛)。晨起或天气变化或受凉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则疼痛减轻,常反复发作。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紧张、痉挛,项背部活动受限,部分患者上臂后外侧(肘以上)有放射样痛。 2.检查 (1)项背部及肩胛骨内侧缘有广泛压痛,可触及变性的肌筋膜及纤维小结,并可触及筋膜摩擦音。 (2)项背部活动受限,尤以屈伸颈项时明显。 (3)一般无神经根性放射痛,故各种神经挤压试验均正常。 (4)x线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偶可见项韧带钙化或项背肌筋膜增厚,颈椎生理弧度改变等。 疾病诊断思路总结: 1.肌腱的附着点或肌腹上有固定疼痛区和压痛点。按压痛点可引发区域性的不按神经根感觉分布的分散痛。 2.气温降低或疲劳时疼痛加重。 3.增加肌肉血流的治疗可使疼痛减轻。 4.排除局部占位性或破坏性病变。 手法治疗 目的:增强局部气血循环,促进组织代谢,消除肌肉痉挛,松解肌筋膜粘连,缓解或消除疼痛,减少发作。 治则: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 部位及取穴:项背部肌肉起止点和前边所述压痛点及风池、风府、肩井、风门、肺俞、心俞、膈俞等。 手法:一指禅推法、拿揉、扌衮法、点压、弹拨、叩击等。 预后与附注 1.加强项背部功能锻炼,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如体操、颈椎操、扩胸运动、太极拳等, 增强项背部的筋肌功能和身体素质。 2.避免过度疲劳,劳逸结合,合理用颈,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凉。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可编辑 可编辑 项背部疼痛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推拿理疗科 概述 项背肌筋膜炎又称项背纤维织炎。 指筋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 引起项背部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及上臂疼痛或乏力等症状。 主要病变肌肉: 斜方肌、菱形肌、提肩胛肌、冈上肌、冈下肌。 肌肉的筋膜 筋膜(fascia)遍布全身,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 1.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又称皮下筋膜,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浅动脉、皮下静脉、皮神经、淋巴管行于浅筋膜内,有些局部还可有乳腺和皮肌肉。浅筋膜对位于它深部的肌肉、血管和神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如手掌和足底的浅筋膜均较发达,能对加压起缓冲作用。(包脂肪用) 2.深筋膜deep fascia 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它包被体壁、四肢的肌肉和血管神经等。深筋膜与肌肉的关系非常密切,随肌肉的分层而分层。在四肢,深筋膜伸入肌肉群之间,并附着于骨,构成肌肉间隔;与包绕肌肉群的深筋膜构成筋膜鞘;深筋膜还包绕血管、神经形成血管神经鞘;还可提供肌肉的附着或作为肌肉的起点。 (包肌肉、神经和血管) 筋膜,位于肌肉之间或肌群之间,可与周围血管神经外膜、骨骼周围骨膜、脏器外被膜、皮下浅筋膜等相连,协调肌群收缩,完成关节活动,形成动作,维持姿势及体腔容积等 肌肉组织内只有运动神经,没有感觉神经。 肌筋膜则有感觉神经末梢分布。 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试卷.doc VIP
- 5G网络切片计费策略-深度研究.pptx
- 《慢性肾脏病相关心肌病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pptx VIP
- 标准课程HSK4第十三课教案.docx VIP
- GB4789-3-2016大肠菌群计数培养基原理解析.docx VIP
- 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完整版).pdf VIP
- 22S804 矩形钢筋混凝土蓄水池.pdf
- 木工课程教学课件.ppt VIP
- 一文读懂《公平竞争审查条例》PPT课件.pptx VIP
- 2025年山东省网络安全工程专业职称考试(网络生态建设与治理·中级)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