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V0310+上交+某航 第十七次作业25 分
第17 题:当前,传播学研究有越来越明显的“内卷化”趋向,众多学者开始探讨哥伦比亚学派范式
主导下的传播学研究的局限性,为此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大力呼唤重返芝加哥学派。请据此简述传
播学研究的困境,以及呼唤芝加哥学派的原因。(30 分,豆豆)
(1400 字)
“内卷化”是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在研究印尼爪哇岛的的农业发展策略时提出的概念,传播学研究“内卷 批注[A1]: 很棒,对内卷化先进行了解释。
化”趋向是指传播学者专注于有限的理论领域研究,对研究范围内的技术和问题愈求精细,导致研究对象窄
化,学术创造力退化的现象,亦被称为“技术性的分发丝”。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集中在“传播行为是如何构建和维系社会的”,更注重环境因素,以定性研究为主, 批注[A2]: 对芝加哥学派的概述很精练。
哥伦比亚学派将研究对象窄化为效果问题及受众研究,将传播定义为社会控制,强调短时间内的传播效果,
以定量研究为主。随着历史、学者的选择需要,美国传播学主流学派发生了从芝加哥学派到哥伦比亚学派
的变迁,让传播学研究逐渐走向狭隘。
一、哥伦比亚学派范式主导下的传播学研究的局限性 批注[A3]: 小标题写的很精致。
(1)市场机制:学术追求让位于客户需求
1941 年,哥伦比亚学派的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传播学的管理研究,并表明管理研究的首要目的是要
满足“客户”的需求,其次才是自主性研究。哥伦比亚学派主要依赖企业界和政府提供大量研究经费,为获
得市场的供给,学术界缺乏对其检验和批判的研究,更多的是按照资金提供方的意图、逻辑来开展研究,
特别是选举与消费购物方面,以提供他们需要的结论,导致学术追求在市场机制下让位于客户需求,缺乏
自主性和批判精神。
(2)学科边界:划地自限窄化研究对象
传播学研究的开端紧密依附其他社会科学,跨学科引进理论、概念和视野。但随着传播学在建制内力
求独立自主,形成了清晰的学科边界的同时,也开始缺乏跨学科互动,不重视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
学、政治学的补充,与更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脉络脱节,研究对象窄化,研究旨趣日趋保守。
(3)定量研究:技术精致下的理论贫瘠
哥伦比亚学派擅于使用抽样调查、实验等定量研究,标榜“精确”,认为通过数据分析可对人类社会现
象进行探究。然而,传播学研究问题的缺失导致研究无意义,其研究文章在技术上精致得无懈可击,却缺
乏知识上的兴奋。仅围绕既定的有限理论,专注于效果研究,只能导致学术创造力下降,缺乏新的重大观
点,内卷化现象严重。
二、呼唤芝加哥学派的原因
(1)人本主义:技术赋权实现公众参与
芝加哥学派认为由公众参与的传播是民主的核心环节,新闻扮演着解答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矛盾的角色,
将受众看作是人格化的个体,鼓励公民参与新闻生产,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不现实的,但随着新媒体
技术的进步,信息发布简单,成本低廉,精英与民众的界限越来越小,推动了公民新闻的产生和发展。新
媒体传播环境对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公众参与、公共舆论、公共话语空间等概念的研究提供了新契机。
(2)逻辑起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
直接的面对面交流是芝加哥学派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库里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等
都强调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交流互动。现如今,社会化媒体兴盛,微博、微信等技术平台力求通过各
种应用方式使网民之间产生密切牢固的关系,试图把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传播结
构、特点的研究需要从芝加哥学派的理论方法中汲取养料。
(3)实用主义:逐步行动解决社会转型时期问题
芝加哥学派倡导实用主义,提倡用做事和行动逐步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通过
第一手资料和个人经历,进行参与式观察研究。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实然和应然间的矛盾激化,
需要芝加哥学派倡导的这种思想和方法利用传播在社会有机体中的功能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面对传播学研究的困境,各范式不同方法的融合将成为传播学研究发展的一种趋势,实证主义方法与
哲学思辨方法的结合、量化与质化研究方法的结合将是信息时代下的主流研究方法,传播学的发展和理论
创新仍需每一位传播学者的不断努力。
1.总分:25
2.主要问题:总体来说写的不错。观点鲜明,切中要点。论证不拖沓,精练有力。特别表扬的是
小标题拟的很精致。继续加油~
3.逻辑:4
4.语言: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创新的五力模型.pdf
- 200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新闻业务考研试题.pdf
- 2004年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pdf
- 2005年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pdf
- 【答题班】题12-优秀作业 by V0205 路西西.pdf
- 【全程班】题12-优秀作业 by E037 麟趾.pdf
- 【全程班】题12-优秀作业 by E059 五九.pdf
- 【答题班】题17-优秀作业 by V0807 Piggy.pdf
- 【全程班】题13-优秀作业 by E051 陈曦.pdf
- 【基础卷简答5+论述5】1110冲刺班在线第二次模拟考讲评 by 强哥.ppt
- (易错题)必威体育精装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检测卷(含答案解析.pdf
- (浙教版)2021-2022学年度七年级数学下册模拟测试卷 (8468) .pdf
- (完整版)说明文练习题及答案 .pdf
- 2018-2024年中国外贸行业分析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目录) .pdf
-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太原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pdf
- 1.4 穆斯堡尔效应 .pdf
- (新版)中国移动投诉处理服务人员考试题库(完整版) .pdf
- (完整版)韦氏学龄前及初小儿童智力测验量表 .pdf
- (完整版)苏教版三年级上数学易错题 .pdf
- 2019-2020学年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单元试 .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