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株和棵用法辨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株和棵用法辨析

关于株和棵用法辨析   摘要:株和棵都是表示植物的量词,其历史发展不同。在明清之前,“株”是古代汉语中用于表达植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量词,它使用时间长,出现频率大。明清之后,棵逐渐使用频繁,并最后占了优势。株现在常常出现在典雅的书面语中。棵则更倾向于口语使用。在课文中,“一株紫丁香”更合适。   关键词:株棵量词;口语;书面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89-02   一、源起   我们在教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中《一株紫丁香》课时,练习量词填空“一紫丁香”时,有学生选择了“株”,但也有学生用了“棵”。在争议时我们说都对,此时学生提出课文中用的是“株”,为什么不说“一棵紫丁香”呢?   这一小小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课文是用的“株”,那么用“棵”行不行,好不好呢?二者有区别吗?新华字典关于“株”的解释有这样几项:1.露出地面的树根;2.棵儿,植物体;3.量词,用于植物:一株桃树。关于棵的解释是:量词,用于植物。举例是:一棵树。(《新华字典》第11版2011商务印书馆)从字典所知,“株“除做量词之外还有其他的义项,而棵现在只做量词。但在量词义项上二者却是相同的,这也是正是我们需要加以辨析的义项。   二、历史探源   “株”和“棵”都是表达植物的量词,但它们出现的历史时期不同,发展趋向也不相同。“株”最先应该是指露在地面上的树根或树干,《说文解字?木部》:“株,木根也。”[1]之后才引申用为树木量词,《汉语大词典》:“株,量词。犹棵。”[2]“株”作为树木量词在先秦就已经出现,例如《关尹子?四符》:“……所以我之伪心流转造化,几亿万岁,未有穷极,然核芽相生,不知其几万株,天地虽大……”但先秦用量较小,两汉用量也不大。这从北大语料库中语料的录入也可得到证明。所录语料“株”用于量词的极少。多指植物,如“故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夫潜地窟者而不睹天明。守冬株者而不识夏荣。非通照之术也。然博览之家。”   量词“株”的使用在魏晋南北朝时逐渐多起来,如《宋书?文帝纪》中“鲁郡上民孔景等五户,居近孔子墓侧,蠲其课役,供给洒埽,井种松柏六百株”;《西京杂记》“文杏,材有文彩。蓬莱杏,东海都尉于台献,一株花杂五色,云是仙人所食杏也”;《齐民要术?种榆》:“男女初生,各与小树二十株,比至嫁娶,悉任车毂。一树三具,一具直绢三匹,成绢一百八十匹:娉财资遣,粗得充事”。   唐代“株”的量词用法大量出现,如《唐文拾遗?卷五十》:“长松十株,修竹数顷,皆天师手植。频有诏命,先生皆不就。”   “株”在全唐诗中的使用比比皆是。如:   漆园?王维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草堂村寻罗生不遇?岑参   数株?柳色依依,深巷斜阳暮鸟飞。   门前雪满无人迹,应是先生出未归。   新栽梅?白居易   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   直到清代“株”仍大量使用,如《七剑十三侠》第五十一回:“果然五步一株,十步一株,出村在右,进村在左。”《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却恨面前有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   可见“株”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有学者指出:“‘株’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时间极长、出现极为频繁的一个树木个体量词。在明清‘棵’大量使用之前,“株”是汉语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树木个体量词。”[3]   “棵”用作个体量词时主要指植物,如“一棵柳树”、“一棵小草”、“一棵玫瑰花”等等。与“株”相比,“棵”出现得比较晚,明清之前基本找不到棵的踪迹。明清以后,“棵”开始出现并逐渐大量使用。如《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三十七回:“……带定了狼牙钉,住会儿睁开了两只眼,只见坐下的马一头儿撞在一棵大柳树上。”《三侠剑》第六回:“此梅花桩是四角四棵柏木桩,当中一棵竹桩,俱都用刀削得利锐锋芒,每一个梅花桩是五棵桩……”《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却说桑枣园中有银杏一棵,大数十围,相传有福德五圣之神栖止其上”。至于近现代使用更是相当频繁的。如:“一棵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康熙字典》中对“棵”的记录:《唐韵》胡管切;《集韵》户管切;又《唐韵》、《集韵》苦管切;《类篇》苦缓切并音款,苦果切,音颗;《广韵》断木也。其记录音有huǎn、kuǎn、kě,意思也不是量词用法。可见“棵”的量词用法的确是晚近的事。北大语料库关于“棵”的用法收录在唐之前没有用例(截至2013年11月底),从唐到元用例总共不足十条,且有的是相当于“棵”的用法。明之后的用例就逐渐多了起来。这也从侧面证明“棵”与“株”在明清时期重叠使用,之后又逐渐分化,“株”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少,而棵的使用频率却越来越多。现在“棵”已经代替“株”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