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 游猎、游耕与游牧
第七章 游猎、游耕与游牧 游猎 游耕 游牧 第一节 游 猎 古今游猎生计方式 文化生态学的解释 文化生存问题 一、古今游猎生计方式 (一)游猎和采集生计方式 游猎的生活习惯实际包括捕猎和采集(hunting and gathering)在一起的联合觅食方式,指以采集生活地域上的植物、猎捕动物的办法获取食物的生计行为,其生活地点常常游移不定 约1万年前,即地球上出现农业耕种和家畜饲养之前,游荡的狩猎—采集者曾广泛存在于除南极大陆之外的整个世界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依然还有少数几个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民族: 如昆布须曼人(the Kung Bushman)、爱斯基摩人(Eskimo)和澳洲土著(Australian Aborigines) 中国:卷入采集、狩猎(含渔猎)生计活动(或部分活动)的赫哲族、苦聪人(拉祜西)、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 (二)队群的特征 在大部分自然条件下,想有效采集植物和猎捕动物,50人以下的规模更方便游移的群体生活。 为了将这些小群体与人类其他适应行为中的各类群体单位分开,人类学家使用队群(band)这个词指代该类合作生产与分享资源的族群。 队群规模随着食物、水流等可用资源数量与状态而变化。人口过多将导致资源短缺,过少则会影响游猎和采集的收获。为了将队群人数控制在适当范围,一些地区的人们采取队群分裂、杀婴,以及一些保持低生育率的办法。 平均主义是队群的重要特征。 二、文化生态学的解释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论 环境决定论: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和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 文化决定论则认为相反; 第三种倾向试图在上述二者之间架起桥梁,认为自然与人类是互动对话的关系,文化与环境的重要程度因时因地而各有不同——文化生态学 (二)文化生态学的解释要点 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解释要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验证人类社会对于环境的调整适应是否需要特定行为,或者说人们的反应是否可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第二,提供一种包括三个步骤的方法: (1)分析生计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分析与具体生计技术配合的行为模式; (3)确定具体生计系统具有的行为模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文化的其他因素 萨林斯:《原初丰裕社会》: 采猎经济实际上克服了它本身的所有弱点。周期性的活动,人口与财富的节制等不但是经济实践上的必要,也是创造性地适应。游动与节制使得猎人们的目标出于他们手段所及范围内,是一种“不发展”的生产模式,因而高效;他们的生活并不如外人所说认为的那么困难。 工作的总数量(每人口的)随着文化的演化而增,闲暇则随之递减。 所谓的文化生存是指一个小民族如何在外部环境的干预状态下,维护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认同,保持作为一种文化的独立性的权益。 与文化保护(cultural preservation)的差别: 前者是以某一文化本身为主体,强调的是该 文化的生存及权益 后者则是外部力量对某一文化进行保护。 第二节 游 耕 一、游耕的特点和技术 游耕(shifting cultivation),俗称刀耕火种(slash and burn),是指在一片土地耕作一年或几年后便丢弃转移的农耕模式。 “刀耕”是相对于“锄耕”和“犁耕”而言,指用刀砍伐树木而非用刀耕作。游耕者使用简单而实用的工具,如削尖的木棍、石锄、刀和斧等,以砍伐、火烧等方式清理自然植被,再人工粗放撒种或种植农作物一至三年,随后游移到新的土地开始新一轮砍烧的种植过程。 (二)游耕与游猎采集社会的差别 (1)游耕生活群体(村寨)规模扩大,定居时间更久; (2)家族和血亲群体更为明确土地占有、所有与让渡的规矩。 三、中国境内的游耕 中国境内的游耕民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南部海拔600米至1800米的亚热带山地和丘陵地区 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是一整套极为复杂极为成熟的农业形态,其文化生态内容远比灌溉农业丰富。最典型的刀耕火种形态称之为“无轮作轮歇类型”,一块地只种一季就抛荒休闲,休闲期长达十年左右,这种类型的地被很多民族称为“懒活地”,意思是不需要怎么费尽儿,就可以获得收成,所以是各个民族的首选。只是在人口增加,土地不够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轮作轮歇类型”。 四、重新认识游耕: 1、康克林(Harold Conklin ): 游耕农业存在着复杂的农业体系,具有完善的农艺管理,并且单位劳动力投入能取得相当高的回报。 游耕实际上是人类适应热带和亚热带林地生态环境的最佳产食方式之一。 1、尹绍亭: 刀耕火种并不是在原始森林里漫无目的地放火烧荒,而是有着长时段的精心规划。所以这种农业方式还要有相关的社会制度予以保证。比如,他们会以村寨为单位,把全村的懒活地分成比如十份,这样才能一年种一份,十年一轮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皮带机检修技术措施方案.docx VIP
- 内部控制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云南财经大学.docx VIP
- 江苏省汉语言本科语言学概论(00541)精讲8课件.pptx VIP
- parker软管及软管接头.pdf VIP
- 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分析——以光明乳业为例.docx
-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六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docx VIP
- 一例肠造口患者的病例讨论.pdf VIP
- 生产现场5S执行标准.ppt VIP
- 2025辽宁沈阳市铁西区面向社会招聘社区工作者73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形容词、副词比较级、最高级的用法》课件.pptx VIP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